公益类科研机构公共职能的绩效评价研究
2019-12-19张婧一
张婧一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
近年来,农作物、林木花草、动物养殖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公益类科研院所已经成为了农业行业研究的重点部门,承担了重要的公共职能,近年来科研经费的投入及研究成效稳步提升,其使用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转化也受到的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绩效评价,可以促进科研项目的完成更为合理化和有效化。因此完善公益类科研院所公共职能的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其科学有效的发展对于提升行业的综合效益,扩大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益类科研院所公共职能绩效评价体系的背景
公益类科研机构是从事公益科研、承担公共职能的骨干力量,在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的背景之下,其绩效评价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有关政策都提及了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提倡大力实施科研院所的绩效评定工作。绩效指的是在某一限定时间内,单位或者个人完成某项工作所取得的业绩[1]。绩效可理解为“业绩”和“效率”,是对工作完成情况的综合评定,具有客观性和可度量性。其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客观,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需根据院所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绩效评定方案,结合相关的绩效评价理论,促进评价工作的制度化。
就科研院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看,国内外研究成果颇丰,Campbell指出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可以从成果水平、科研成果影响力、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可持续地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择指标建立评价体系。Jordan将用于商业活动绩效的“竞争价值理论”引入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中。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评价的必要性及指标两个维度构建公益类创新绩效评价的评价体系,但对公益类科研院所公共职能方面的绩效评价尚未见报。随着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深入进行,各级政府对其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方面的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制定了若干制度和章程,对考核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范,确保各个科研院所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公益类科研院所公共职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
公益类科研院所公共职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完成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绩效评价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在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章程,保证体系的构建更为科学,具有可行性。实践研究表明,体系的构建流程主要为建立主体框架、设定评价指标的内容、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同时结合公益类科研院所工作目标的设定和完成情况,针对不同的工作环节构建合适的评价体系,保障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服务于绩效评价工作,其关系到整个科研院所及其中每一个员工的业绩完成情况,是对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工作成果、工作效益以及创新能力等的综合评价,必须符合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可行性原则,能够精准地衡量科研院所的基础实力、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等[2]。
1、科学客观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等原则,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有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合理,准确地对科研院所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价。
2、全面性原则
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守全面性原则。从全局入手,运用整体性思维,全面考量科研院所现实工作的开展情况,明确评价的总体指标,进一步将总体指标进行分解,设立阶段性和局部性评价指标,且阶段性指标的设定必须符合总指标的目的与内涵,通过阶段性评价指标的设定和完成来推动总体评价指标的实现,保障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3、可行性原则
在进行评价指标的设定时,还需遵循可行性原则。只有保障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指标计算口径的一致性,才能在绩效评价工作中良好应用,绩效评定结果才能进行有效的综合统计和对比。
(三)指标体系的主要架构
本文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应用平衡计分卡及协同创新理念共同完成的。在突出平衡记分卡应用同时,强调了协同创新理念的重要性,二者的联合应用,在公益类科研院所公共职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平衡记分卡区别于传统的绩效评定方法,不再是从“制定目标——执行目标——实际业绩与目标差异值的计算与分析——采取纠正措施”几方面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而是在绩效评价考核工作中强调目标制定环节,且制定业绩目标并不是为了控制科研人员的行为,而是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公益类科研单位的目标和使命,并积极为之付出,增加科研人员目标和院所整体战略目标的联系,提升的执行力,帮助院所建立跨部门合作方式,保障内部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平衡记分卡可以将组织整体的战略目标有效的落实到绩效管理体系之内,其主要包含财务、工作执行、内部执行、目标实现几个方面。在科研类研究院所的绩效评价指标确立过程中应用平衡记分卡,可将其战略目标转变为创新成本、创新效果、内部管理、学习和发展。
在以上战略目标中,创新成本表示的是公益类科研院所进行创新活动工程中所有的人力、物力、资金以及资源消耗;创新效果显示公益类科研院所对社会、科技、经济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内部管理即公益类科研院所内部的管理制度、考核测评方案、目标设定细节等机制的运行;学习和发展体现了公益类科研院所对于未来发展战略的设定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执行情况。
三、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公共职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一)单位领导给予重视
科研单位公共职能绩效评定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单位领导给予足够重视,绩效评价的流程执行效率、体系运行效率、监督管理效率就会更高,从目标设定开始,进行详细的规划,组建工作能力强的小组,促进绩效评价工作全面、高效地完成。
(二)合理的设定绩效评价目标
公益类科研项目不同于其他科研机构,其公益性、公共职能属性较强,经费的使用具有无偿性,且容易受到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区域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成果产出周期长,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项目研究面临着多重风险[3]。相关科研单位在进行目标设定时,需要全面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需首先考虑项目内容的设定、项目的实行周期、项目研究范围等,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资金投入、资源使用、工程细节、工作安排、结果产出、受益对象等指标的设定。其次,指标的设定必须能够良好符合国家战略目标的要求,符合相关的政策规定。最后,再根据项目的总体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将总目标分解成各个阶段性的小目标,积极监督和考核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在满足科学性、客观性、可衡量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基础上,进行项目的实施,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的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强化培训工作
由于现阶段的绩效评价工作还不够完善,许多科研单位对绩效目标的设定以及绩效衡量标准的选择还不够合理,需要加强对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从各个方面来提升绩效目标编制水平。此外,还需对第三方机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强化其指导和监督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公益类科研项目院所公共职能绩效评价工作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益类科研院所开展公共职能绩效评价工作,可以有效地加强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升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需要有关人员积极地进行战略目标的设置,从创新成本、创新效果、内部管理、学习和发展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从而更为科学、客观的对公益类科研院所公共职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