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湖水系保护治理研究
2019-12-19纪琨
纪琨
西安市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 陕西西安 7 10054
1 城市河湖水系现状分析
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关中盆地,南依秦岭,北跨渭河,地势南高北低,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0-13.7℃,年降水量522.4-719.5mm,由北向南递增。西安市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加;年内分布不均,7-10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60%以上,最高值达77.1%。西安主要河流均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有渭河、泾河、灞河、浐河、潏河、滈河、沣河、涝河、黑河、石川河、清河等河流48条。其中,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有30条,1000km2以上的有7条。全市共有水库93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89座,总库容43202万m3。
结合近年来西安河湖水系治理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河道堤防治理有待强化。现状堤防工程治理标准不高,主要河流仍有546.79km的堤防需要治理,防汛抢险道路建设尚未全面开展,防洪体系有待完善。
二是水环境仍需要治理提升。河湖水环境治理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已建污水处理厂处理标准有待提升。城区段排水管网雨污分流不彻底,沿岸农村生活污水尚未彻底治理。
三是河道生态保护仍需加强。仍有2.40万亩护堤林需建设,河流沿岸尚未全面形成连贯统一的生态绿廊。河道水生态系统需要修复。
四是景观文化体系尚需完善。现有水景观水文化节点尚未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性水生态建设品牌,多数河湖的景观文化节点展示工程仍处于规划阶段。
五是智慧水务平台亟需提升。目前西安水务信息化网络已初步建成。随着水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智慧水务技术的不断进步,现有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服务水平尚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1]。
2 河湖水系保护治理思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按照“治、用、保、引、管”的总体思路,统筹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形成“堤固、岸绿、水清、洪畅、景美、管理长效”的水系治理新格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让水和城市和谐共生,使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西安人民的幸福河。
根据尊重自然,柔性治水;全域治理,综合施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级统筹,区县负责;创新机制,协同管理;融合发展,人民满意六项基本原则,提出可以量化的目标,又区分为总体目标及年度目标,总体目标旨在最终全面建成“堤固洪畅、安全可靠”的水安全体系;“水清岸绿、生态健康”的水环境体系;建成“功能多元、良性循环”的水生态体系;建成“人水和谐、品质独特”的水景观体系;建成“彰显底蕴、古今交融”的水文化体系;建成“科学完善、智慧高效”的水管理体系。分年度目标旨在通过近三年的阶段目标任务分阶段向总体目标进展,最终达到总体目标要求。
通过二区·二环·三湖库·八水·五河·多点元的总体布局,贯穿控源截污治水、集约节约用水、一河一策保水、河湖连通引水、河湖长制管水五项基本思路,制定保护治理任务措施,结合组织机构、融资保障、河湖长制、全过程管理、公众宣传等保障措施,实施河湖水系保护治理[2]。
3 河湖水系保护治理措施
遵循“治、用、保、引、管”的总体思路进行全域治理,采取控源截污治水,集约节约用水,一河一策保水,河湖连通引水和河湖长制管水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控源截污治水:通过实施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农村水环境整治工程,消灭劣V类水和黑臭水体,实现主城区河湖水质达到Ⅳ类标准,重点断面达到Ⅲ类标准。
二是集约节约用水:遵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落实节水用水刚性约束措施,用好地表水,用足再生水,限采地下水,截留雨洪水;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提高水的综合利用效率。
三是一河一策保水: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方针,因地制宜开展堤防治理、护堤林建设、生态
四是修复工程等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保障行洪安全、城乡安全、生态安全。
五是河湖连通引水:通过跨流域调水,实施河湖水系连通,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为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提供重要保障,支撑大西安高质量发展。
六是河湖长制管水:健全和完善河湖长管理体系,实现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加快落实河湖划界确权;提升完善的智慧水务管理系统[3]。
4 结语
开展城市河湖水系保护治理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流域保护与治理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时代治水思路的重要举措。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水系保护治理是我们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市水系保护治理将能够减少水体污染,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修复河湖水生态功能;营造绿地系统及滨水节点,增加绿地及水面面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同时,能够带动区域金融商贸、旅游休闲、会议会展、文化教育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和生态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高防洪保安能力,有效解决服务区域水污染问题,提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