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9-12-19娜
娜
河南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从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算起,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走过20多个年头,在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国外相比仍存一定的差距。国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即开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的推动下,不论是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都获得了一定成效。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要相对滞后。为进一步拓展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必须对已有文献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正确把握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推动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1 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与内涵
1.1 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
在中西方文化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并不完全相同,也因此造成了国内外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侧重点有所不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经济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最初是以稳定大批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为目的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高校才开始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1]。而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创业意识的培养,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到现在已有70多年的历史[2],美国在1999年就已经有110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3]。因此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更加侧重知识型创新[1],而国外的创新创业与企业家精神是同一个概念,更多围绕创业技能培养与创业实践活动展开[4]。
1.2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有从内涵范围进行界定的广义狭义说,有将其视为生产函数,从创新创业引发的结果而划分的质变量变说,有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本位说以及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创新创业视为经济与社会教育活动双重作用下产生的社会本位说等多种释义[5]。国内在国外创业教育界定基础上加入了创新的要素,其核心内涵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6]。
1.3 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1.3.1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业的核心与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有了创新的思维和意愿,以及实践能力和市场机遇,更容易实现成功的创业;同时,创业是一种行为上的创新,而不是停留在观念和思维上的创新,创业是创新的行动化和体现形式;两者是一种表和里的关系:创业为表,创新为里[7]。
1.3.2 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都是围绕学生人生和职业发展存在的,其在我国最早是为了解决社会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后来才在高校全面推广。在“以创促就”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力促动下,创业教育才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共话题。实际上,二者具有非常强烈的互补关系,创业本身也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就业教育在先,积淀较厚;创业教育在后,但发展迅速;但二者都属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内容,如果把二者分立开来,也就意味着需要割裂学生职业生涯整体而进行教育分工,这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8]。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萌发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更多是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众化教育贯穿正规教育的始终,而且要转变其学科地位,使高校的教育重心从“知识传承型”转向“知识创造型”,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2]。此外,创业也是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大学生就业不应只是单纯地接受社会挑选,也可以通过创业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由“守成教育”“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是大势所趋[9]。
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角度考虑,就业素质和创业素质都是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也应两者并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构建“就业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并重的人才培养文化,并把培养“专业加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作为高校专业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10]。
2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有效衔接
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应与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相融合,将单纯的知识输入转变为知识和能力的互动。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融合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将促进专业教育对本学科专业领域以及相关行业、产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成果的及时反映[7]。南京邮电大学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崭新内容,融入本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校企联合、校企合作等形式将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衔接起来,建立涵盖从学科课程到活动课程再到社会创业实训认证的立体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训练和实战演练提供基地和平台[11]。
2.2 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同就业教育有效融合
就业与创业都是学生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创业教育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路径和载体,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因此两者需要有机融合、良性互动[9]。但是并不能将创业教育理解为创业型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而创业型就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开创性的人,并使之在未来的职场上更有竞争力和更好的适应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创业或岗位就业[12]。
2.3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由谁来主导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高校内完成的,但平台和资源要依靠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提供。政府可以在资源汇聚、平台搭建以及成果产出等方面提供资金及政策保障;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技术、评估、认证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厚植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由政府或者企业主导,原因在于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转移到中心,直接成为催生新兴产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以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能够协同各方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用,不仅有利于推动知识资本化和技术市场化,而且能够成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纽带[13]。
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领域的展望
3.1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
3.1.1 MIT和斯坦福大学在办学模式上的创新
在实践层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过去的40年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等推动和解决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高科技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硅谷模式”,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效仿对象[2]。美国创业型大学办学模式起源于MIT,在办学初期就确立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并逐步具体化,其采用的大学—企业—政府运作机制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斯坦福大学吸收了MIT的创业教育理念,将学院各系和当地科技型公司联系起来,把资源集中于少数几个关键且具有理论和实践潜力的研究领域,在学院周围创造产业氛围,促使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和创业。美国在19世纪到20世纪期间,综合国力、大学排名都在迅速上升,这与高校和政府机构十分重视研究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有着紧密的关系[14]。
3.1.2 百森商学院在课程设置上的创新
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方面,百森商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其课程设计符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知识掌握能力的学生需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创业过程中必要的创业意识、创新个性品质、创业核心能力等理念,以及创业所需的商机识别、企业成长学、融资与风险等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包含在课程体系中[15],并且聘请风险资本家、创业家和实业家亲自讲授。课程内容设计的前瞻性和体系的完善性、师资配备的优越性、教学方法的探究性等使得百森商学院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创新创业教育及研究学府。
3.2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
3.2.1 创新创业教育应具有多元化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特征,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地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需求也不尽相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高校就需要根植和依赖于特定的区域经济环境,因此采取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同类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应千篇一律,应该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研究型、综合型高校,教学型、特色型高校以及职业技术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侧重点都应有所不同。此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形成个性化的学科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在校大学生、有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和初创企业者采取不同的培养形式[16]。
3.2.2 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应是产学研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通过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3]。从宏观层面看,协同创新的运作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17]。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产业应用和学术前沿,需要通过企业、政府、高校之间相互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强调基于实现共同目标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18],能够将高校与企业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真正实现科技与教育的结合。
3.2.3 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者与角色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的相互配合,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早期,政府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职能转变为人才培养,政府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不再显著,高校的内生动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高校集制度设计、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平台搭建、外部合作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对内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对外需联合社会力量,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完善社会参与的协作机制,探索大学生创业项目与社会支持的对接模式。社会力量主要负责为高校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协助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将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引入校园[19]。
3.2.4 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深入探索
国内外普遍认为“创业型大学组织模式”更利于形成“大学—企业—政府”的“三螺旋”关系,“传统商学院组织模式”逐渐被取代[19]。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以创新创业学院作为二级机构独立运作的“独立模式”,依托学院或某一部门开展具体工作的“依托模式”和学校各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类型培养工作的“协作模式”,其中“协作模式”占比最多[20]。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定位不清晰、运行机制不完善、开放合作程度不够的现状,未来在该领域还将展开更多积极有效的探索,结合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不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身长远发展定位的组织机构并不断优化。
3.2.5 创新创业教育思路的不断拓展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协同消费理念下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和全新思维模式,其核心是开放、协作、分享,这种思维模式是促成各项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基础,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根本。共享经济关注联结、协同、共享、跨界、知识转化的特征与创新创业的基础不谋而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共享经济理念,能够打破高校各自为战的局面,真正做到“协同”与“合作”,从而进一步激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平台的建设[21]。
3.2.6 创新创业教育中新技术的应用
在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和实践手段也应与科技发展同步,除了将大数据、云平台引入教学手段中外,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化课程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2]。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化教学方式相结合,改进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传统“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利用系统化和碎片化的教学环节设计,借助微课、慕课、PPT、基于QQ群的学习小组、APP、公众号、小程序、社交媒体等方式,获取广泛的创新创业信息来源,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