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读
2019-12-19广豪
文 广豪
苏州人称呼文质彬彬的人,叫读书人,当然,文气过多,也叫做书独头,读书读得自顾自,钻了牛角尖,反而不明白事理。
不管怎么叫,读书在苏州,还是一个褒义词。一个“读”字,有绕梁三日、昂扬顿挫、琅琅上口的听感,也是拿捏阴阳的实用手段。比如作诗填词,苏州人或许更自如些,用吴语轻读一遍,一个个文字珠圆玉润平仄立现,拿来返检自己的诗词用律,十分便利。而用吴语来读诵古人的诗句,也会发现入韵更为妥帖,诗味也更浓厚一些。
吴语发音,大珠小珠落玉盘,讲究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温和软糯却有洪纤,比其他地方的语言更为精细,因为它还保留着古音的风骨。在声音的体悟上,古人远远要超越后人。昆曲诞生在苏州,也有其必然性,全因苏州是雅文化的渡口。但昆曲却不能简单认为是用苏州话吐字发音。苏州的老人会讲,这度曲用的是苏州官话。官话不是打官腔,那是一种似是而非、滑头滑脑、回旋有路的套话。昆曲的吐气如兰,用的是姑苏音中州韵,这是一种理想的语音,或者也可以解释为是苏州读书人的读书音。
读书音,是古人心里的共同语言,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孔夫子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孔夫子教书就用“雅言”,希望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论语》记载,孔夫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好的东西是追求共性的,是有规范的,只有伪文化,才孜孜不倦于一村一品,只求个性。所以,有人将昆曲发音吐字说成是苏州话,即便是苏州人脸上有光,也不能笑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和苏州音毫无关系,那也不对,一方水土一方人,诞生在这里,自然更接近这里的声气。而昆曲其实就在这音的个性与韵的共性之间,追求一个精妙的平衡点。所以,有人评价昆曲,是百戏之范,而非百戏之祖。因为,戏,必定要追求个性和卖点,而昆曲,追求的是承继诗乐之传统,中庸平和才通天下之音。所以,形象点来说,昆曲是百戏的指导员,给了它们路线和方针。
什么是雅,玩味昆曲的苏州人对这个有发言权,就是外表朴素,内在精致有味道。而什么是雅言,就是音形义合一的文字与语言。在佛教传入中国之间,汉语口语一直是没有“写法”的语言。文言文,始终列于思辨文学和古典诗歌的高雅之巅。文言,即是纹言。龟甲受火炙烤,噼啪作响后呈现纹理,古人从中得到了天地造字的意像暗示。中国文字究其本体,都是写意性文字。不像西方拼音文字一样靠逻辑性相连,而是一字多义,不一一相对,内蕴更多想象力和延展空间。后人要在其中盘旋勾连,更多地要靠艺术联想的方式来启发。之前有个逸闻,说当年殷墟发掘甲骨文,郭沫若是靠猜才成为大家的。其实说得没错,这种猜是要放掉自己后天的理性,动用身体全部感应能力才行。
从这点上讲,中国传统的蒙学,就是鸿蒙初开时的教育,十分有价值。读书必须放声朗读,这时候学子们还正保持对万事万物的敏锐之感,用读、诵、吟、唱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识字,真是高妙。一个字有形,有声。形,是一幅图画;声,是一首歌曲。从一个字的形象、四声、五音等方式来开始认字的旅程,把握其阴阳平仄,然后一步步理解义的精神,又落实到格律对偶上,懂得了诗词。再以后感受了词牌、曲牌,诗词曲一脉行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其中了。
耕读传家,晴耕雨读。读书,既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生活方式。读,是涵泳在中国人文字、文学、艺术和生活之间的一叶舟子。理想的读书,必要读得忘乎所以,读得浑然绵密,读到沉浮在文字和声律之间,融为一体。我觉得,这才能领略读书的妙处,因为如此方能体会一种万事万物之间美妙的共时之态,或许还能等待到一种有意义的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