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掠夺性期刊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9-12-18袁子晗张红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研究

■袁子晗 张红伟

中国农业大学情报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100083

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是指依托学术性的开放获取,利用学术出版的黄金(作者付费)模式,以快速轻松地获取利润为出版目的的期刊[1]。这类期刊几乎全部为纯网络期刊,通常提供虚假或不完整的同行评议,许诺付费即可快速出版(Pay to Publish),其目的在于收取高昂的版面费以获利,而不是为了科研成果的传播,它已经对学术出版、学术评价,以及科学研究本身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掠夺性期刊被关注的时间并不长,这一名词最早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图书馆员Jeffrey Beall提出,2010年Beall在其博客上发布掠夺性期刊和掠夺性出版商的名单,随后掠夺性期刊这一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对于命名由来,Beall解释道“我称他们为掠夺性期刊,因为他们旨在欺骗诚实的研究人员,而且往往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2]。

近些年,伴随着开放获取事业的快速发展[3],掠夺性期刊有野蛮生长之势[4],威胁着我国科研诚信及科技强国建设[5]。如有学者指出掠夺性期刊的泛滥式发展导致了出版行业整体质量的下降[6],对科研论文乃至科学活动的可信度也产生了恶劣影响[7],科研人员在发表科研成果甚至在引用论文时都要提防掠夺性期刊,科研管理机构也有义务曝光这些期刊名单,以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出版环境[8]。截至目前还没有关于掠夺性期刊的综述性研究,基于掠夺性期刊发展之迅速,影响之重大,非常有必要对国内外掠夺性期刊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全面细致地了解当前掠夺性期刊的研究进展,总结凝练其贡献,发现不足,并结合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建设、科研诚信建设等重点问题,对今后掠夺性期刊研究的发展方向和主题进行讨论和展望,为相关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1 数据来源

掠夺性期刊一词来源于英文Predatory Journals,此外Hijacked Journals、Deceptive Journals、Fraudulent Journals 、Predatory Publisher等词也涉及相关内容,中文与其含义相近的词还有劫持性期刊。笔者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对英文文献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2019年10月16日,共得到74篇文献;在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分别以“掠夺性期刊”“劫持性期刊”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20篇文献,经过去重之后,相关文献为13篇。国内外文献具体检索情况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掠夺性期刊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中文文献数量更少。

表1 国内外涉及掠夺性期刊研究在不同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策略及结果

2 相关研究综述

掠夺性期刊的相关研究是从国外发起的,我国的相关研究相对滞后,所以本文选择从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的相关研究较多,共有74篇文献。笔者对74篇外文文献进行逐篇阅读并分类标记,认为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掠夺性期刊问题起源的探讨、对掠夺性期刊特征识别的研究、对掠夺性期刊产生影响的研究,以及对治理掠夺性期刊措施的探讨。

2.1.1 对掠夺性期刊问题起源的探讨

国外关于掠夺性期刊研究的最早文献是Beall于2012年在Nature上发表的“Predatory publishers are corrupting open access”一文,此后Predatory Journals一词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研究视野[9]。在接下来的数年间,Beall针对掠夺性期刊现象持续发力,在LearnedPublishing、BiochemiaMedica等期刊上连续发文8篇。

Beall的研究表明,掠夺性期刊通常会通过电子邮件邀请作者在线投稿,声称自己属于知名学术协会或机构,期刊标题与老牌或正规的期刊高度相仿,并包含国际、全球等字眼,使用夸张性质的语言,宣称自己是领域内领先期刊,被高质量数据库收录等[2];Beall认为,掠夺性期刊起源于开放获取运动,在采用作者付费模式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获取期刊逐渐滑向了不顾论文质量、付费即可发表的深渊,并逐渐演变为掠夺性期刊。Beall还指出科学研究数量的增加、美国图书馆前往欧洲采购期刊和新兴研究领域(如纳米材料)的创建是掠夺性期刊数量暴增的重要原因[10],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北美图书馆事业盲从于政治正确的潮流,许多学术图书馆的馆员害怕因为指出发展中国家掠夺性出版商的腐败行径而被贴上种族主义的标签[11],致使掠夺性期刊的发展愈演愈烈。

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没有经过严谨的同行评议,威胁着科学的有效传播。Beall强烈反对掠夺性出版商的不端行径,从2010年至2017年,他每年都在博客上更新、披露一批名单,共包含掠夺性出版商、掠夺性期刊、劫持性期刊和虚假指标公司4份列表,旨在帮助学者避免掠夺性期刊的学术骗局[12]。但迫于多方面压力,Beall在2017年关闭了博客,名单内容也变为一片空白[13]。

2.1.2 对掠夺性期刊特征识别的研究

掠夺性期刊对学术出版、科研资源利用等产生了严重危害,如果能对其特征进行识别,确定哪些是掠夺性期刊,哪些是正规开放获取期刊,就可以有效防范这一骗局。Beall在博客中列出了掠夺性期刊的界定标准,但由于博客关闭,其具体内容现已无从得知。2015年,Xia[14]对掠夺性期刊的收费情况进行研究,发现文章处理费用(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不能作为衡量一份期刊是否是掠夺性期刊的唯一标准,且APC的高低与期刊载文量并无直接关联。Soler等[15]通过使用语料库工具对政治学领域的一种顶级期刊与一种掠夺性期刊的载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并不符合高质量期刊的语言规范。

Shamseer等[16]对生物医学领域内的掠夺性期刊、合法开放获取期刊和合法订阅期刊进行横向对比,提取期刊的目标、编辑过程、同行评议、版权政策等56项指标,确认掠夺性期刊可能包括以非专业的电子邮箱投稿、许诺快速出版等13种特征。随后,Laine 等[17]的研究提出了识别具有潜在嫌疑的掠夺性期刊的方法并将其流程化操作,基本步骤包括询问同事是否知晓该期刊、是否可以联系到出版商、出版费用是否清晰,以及是否认识或听说过编委会成员等。Eriksson等[1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掠夺性期刊的特征(表2),并将其归纳为20条。

表2 Eriksson等[18]的研究中总结的掠夺性期刊的识别特征

2.1.3 对掠夺性期刊产生影响的研究

Shen等[19]较早对掠夺性期刊产生影响进行实证研究。2015年,他在对当时掠夺性期刊的数量、增长情况、学科分布等进行研究后认为,当前掠夺性期刊造成的问题具有区域性特征,相信这类期刊的数量在不久的将来即会停止增长。2016年,Somoza-Fernández等[20]的研究也表明,书目数据库中并没有广泛存在掠夺性期刊。但有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2018年,Perlin 等[21]认为掠夺性期刊虽然在总体上占据较小比例,但近5年来增长态势迅猛。Oermann等[22]通过对作者、同行评审员和期刊编辑的实证访谈,发现生物医学、护理等领域的75家出版商共出版了140种掠夺性期刊。Severin等[23]发现,在Beall给出的神经科学领域的87份掠夺性期刊中,已有14种期刊被PubMed收录,这应当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2017年,Frandsen[24]对掠夺性期刊的引用问题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查明谁引用了掠夺性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研究发现,施引的作者往往是来自非洲国家、东南亚或南亚国家的缺乏经验的研究人员,他们对掠夺性期刊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Xia等[25]对“谁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文章”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以Beall名单中68种生物医学期刊为样本,另设置PLoS系列期刊为对照组,研究表明,在掠夺性期刊上发文的多数作者是发展中国家的学术新人,他们亟需积累自己的发文数量以作为任职或晋升的凭据。同时,Seethapathy等[26]的研究也可以对此加以佐证:印度是掠夺性出版物的最大贡献者,一半以上文章的作者来自私立学院。Ross-White等[27]以Beall名单中生物医学领域的掠夺性期刊为来源,在谷歌学术中下载其引文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中62种掠夺性期刊发表的120篇文章至少被引用了一次以上,因此认为研究者应谨慎对待在谷歌学术中能检索到但是在引文数据库中检索不到的文章,它们极有可能是掠夺性出版物。此外,Seethapathy等[26]还统计了发表在掠夺性期刊上文章的学科类别,其中,生命科学(37%)和医学(25%)这两个学科的占比最大。而近年来,掠夺性期刊也出现从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向政治学[15]、经济学[28]、教育学[29]等人文社科蔓延的趋势。

掠夺性期刊的发展还对科研人员发表文章的原因和投稿时的选择产生不良影响。Kurt[30]的研究表明,科研人员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文章,浅层原因可以归纳为一些学者对掠夺性期刊的认识不足,自身学术素养较低,科研能力不足,未获得指导,或者面临着“不发文即走人(Publish or Perish)”的生存压力;而深层原因可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期刊编辑对发展中国家投稿者有偏见,如中东地区的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发达国家的期刊主编与他们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向发展中国家的期刊投稿,稍有不慎即落入掠夺性期刊的陷阱。同时,论文投稿时的钟摆现象[31]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即作者在合法期刊上被退稿2次以上后,会随便地将论文提交给一家掠夺性期刊,只是为了发表。

2.1.4 对治理掠夺性期刊措施的探讨

还有一些学者对掠夺性期刊的治理措施进行了研究。Beall[32]认为:(1)高校应停止采用根据论文数量评价学术成果的方法;(2)为掠夺性出版商提供经费的公司应削减开支;(3)学术数据库提高收录标准;(4)开放获取运动必须停止向作者收费的模式。Strielkowski[33]认为知名数据库必须将有掠夺性嫌疑的期刊剔除。Harvey等[34]指出,权威机构诸如国家科学院等应牵头拟定策略,以遏制掠夺性期刊的进一步蔓延。Gasparyan等[35]呼吁作者、评审专家、编辑、出版社等应形成合力,采取一致行动,共同抵制掠夺性期刊。Bartholomew[36]认为,对掠夺性期刊、掠夺性出版商这种科研欺诈、不负责任的行为必须持零容忍态度。Eriksson等[18]则建议各个学科领域成立专门委员会持续追踪此类事件。AestheticSurgeryJournal的主编Nahai[37]坚称掠夺性期刊严重损害了科学研究得以建立的准则,呼吁同行在商业出版环境中应坚守科研诚信和期刊出版的透明原则。还有一些研究指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对年轻的研究人员和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提升他们对掠夺性期刊的防范意识[38],图书馆在此方面应当提供相应的用户教育[39],帮助普通读者理解并区分掠夺性期刊、合法开放获取期刊以及传统订阅期刊之间的差异[40]。

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掠夺性期刊的文献较少,可以大致划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两部分。

2.2.1 理论性研究

江晓原等[41]认为掠夺性期刊源自于国外开放获取运动中作者付费模式的陷阱,强烈谴责国外掠夺性期刊在攫取大量的国内科研经费的同时诋毁国内学者学术声誉的不端行径;江晓原等[5]还详细论述了开放获取运动是如何发展为掠夺性期刊大行其道的局面;李晓晔[42]认为掠夺性期刊现象在国内同样存在,应对其实行黑名单制度;杨克魁等[43]指出掠夺性期刊的出现严重危害了科研诚信,需要落实同行评议、完善出版流程以遏制掠夺性行为;许洁等[44]研究了巨型期刊的特点、背景和发展现状,表明巨型期刊因其质量把关不严,极有可能与掠夺性期刊沦为一丘之貉。

2.2.2 实证性研究

2015年,郭进京等[45]以Mehrdad Jalalian和Beall公布的劫持性期刊名单为数据来源,分析劫持性期刊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劫持性期刊的产生原因及衍生问题,认为正规期刊应该发表声明和警告,学术界应该探索科研评价的新方法;陈铭[46]同样以Beall公布的掠夺性期刊名单为数据来源,选取其中图情领域的21种期刊为研究对象,从编委会、管理模式、期刊质量和网站4个方面分析了掠夺性期刊的特征,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学术图书馆应提供专业服务等应对措施;王凌峰等[47]提出了量化期刊版面费合理程度的指标——期刊JPI指数,并对国内37种图情期刊进行量化研究。

3 相关研究述评

3.1 相关研究的贡献

掠夺性期刊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问题范畴,目前相关研究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掠夺性期刊”问题的提出,将这种商业利益至上、罔顾学术质量的期刊引入研究者和管理者的视野,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我国的学术期刊建设、科研诚信建设,及学术评价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简讯已经指出我国将严厉打击掠夺性期刊[48]。(2)国内外学者归纳总结出的掠夺性期刊的一般特征,为经验不足的科研人员、期刊编辑、相关机构及政府管理人员识别并防范掠夺性期刊的陷阱提供了参考。(3)国外学者通过问卷、访谈、引文分析等方法开展的多项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掠夺性期刊的发展对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甚至科研人员的投稿动机均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威胁开放获取运动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方法上参考,也为我们遏制掠夺性期刊在不同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提供了指导。(4)相关研究针对如何应对掠夺性期刊提出的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防范措施,可以为治理实践提供很大帮助,尤其是建设“期刊黑名单”制度的防范措施对我国科研诚信建设,以及推进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2 现有研究的不足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对掠夺性期刊识别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许多研究归纳出掠夺性期刊的基本特征,如许诺快速出版、提供虚假影响因子、声称被知名数据库收录等,但这些研究仅以某一学科领域(如生物医学领域)的掠夺性期刊为研究对象,基本采用Beall的名单作为数据来源,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性。掠夺性期刊的根本特征如何,它与合法开放获取期刊、传统期刊的根本区别何在?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

(2) 由于各种利益纠葛以及其他复杂因素,掠夺性期刊研究面临很大困难,而国内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于对国外情况的介绍,缺少原创性、自主性研究,缺乏针对掠夺性期刊的实证研究,尤其是缺乏针对国内掠夺性期刊的研究。根据现有报道可知国内存在大量付费即可发表的低质量学术期刊[49],它们与国际上的掠夺性期刊或劫持性期刊是否一致,具体情况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

4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掠夺性期刊的相关研究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

4.1 追溯掠夺性期刊产生及发展的根本原因

当前研究认为,掠夺性期刊的产生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高额利润驱动下出版商的不端行径以及学者面临发表压力下的无奈选择。那么,除了这些原因外,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例如:世界各国的文化不同,可能导致不同国家看待、认知掠夺性期刊的观点不同,从而导致掠夺性期刊在不同国家野蛮生长的方式也不一样;文章出版语言不同,各国的科研管理制度、期刊管理制度等也不同;世界各国科学研究共同体、期刊编辑共同体、科研管理共同体在共同治理掠夺性期刊这一问题上的合作困境或者无所作为等。总之,在掠夺性期刊野蛮生长的各种表象下还应有其他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研究探讨。只有对其溯本清源,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策略。

4.2 探究掠夺性期刊的内部表征

对掠夺性期刊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现阶段对掠夺性期刊特征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外部表征上,那么掠夺性期刊更为核心的内部表征是什么?不同学科掠夺性期刊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掠夺性期刊是否存在不一样的特征?目前对国内掠夺性期刊特征的识别研究鲜有报道,对我国是否存在掠夺性期刊以及它们的内、外部表征等都不太清楚。总之,只有对掠夺性期刊的内、外部特征都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知,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针对性治理。

4.3 进一步探究掠夺性期刊的治理措施

对掠夺性期刊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尤其是我国,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持续推进,也关系到我国“科技强国”国家战略的实现。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相关机构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将罔顾学术质量、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通过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建立学术期刊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发布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和黑名单”。这些政策直接涉及到掠夺性期刊的治理问题。当然,除了加强政策中强调的在学术期刊预警监测制度的研究外,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其他掠夺性期刊治理措施的研究,如关于出版商、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期刊编辑、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科研评价政策等方面涉及的掠夺性期刊治理的措施。

5 结语

掠夺性期刊是近十几年才被各界所关注的新鲜事物,但是伴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其有野蛮生长的态势,已经对学术交流、学术出版以及科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产生重大不良影响,严重威胁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威胁着科研诚信建设,其本质上则是在侵蚀科学研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研究人员、期刊编辑、出版商以及科技管理部门等对此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学界不仅要关注了解当前掠夺性期刊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还应该积极推动后续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让更多的研究人员、机构开展主题更为丰富、内容更为深入、方法更为科学的相关研究,以便更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掠夺性期刊的“前世今生”和“外表内里”,为社会各方更为科学地解决其带来的问题提供参考,最终为开放获取运动、学术出版和科研诚信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研究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学术动态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期刊问答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