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拖延行为探究

2019-12-18韩雪松

魅力中国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个体事情大学生

韩雪松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拖延成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简单说就是非理性地将该做的事情延后做的行为或是倾向,它其实是一种顽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一但拖延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生发展等带来了许多消极后果,为了能较好的防范和克服拖延症,需要对拖延症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拖延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多种因素导致了拖延行为,其产生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观方面

(一)期望及价值感

期望是影响个体对待目标或任务是否会拖延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对一件事情有较高的期望值时就不易产生拖延,相反期望值越低越容易产生拖延。期望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对自身完成能力的期望,另一方面是对事情的渴望程度,也就是价值感的满足程度。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备的主观条件。当个体具备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并且认为通过努力可以顺利完成任务,那么他会较快进入工作状态,反之,如果不具备相关能力或者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则会推迟任务的进行,甚至是放弃。比如,一个大学生想要参加本专业的技能竞赛,如果他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很自信,认为自己具备参加竞赛的能力并有很大希望获奖,那么他就会积极准备,反之,就会犹豫不决,拖延,甚至最终放弃参加竞赛。

对事情的渴望程度也会对期望产生影响。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会拖着不做,反之如果一件事情的价值感高我们可以从中收获快乐或获得自己想要的满足感,通常就不会拖延了。比如,一些平时拖拉懒散的同学,在和异性约会时会变得守时等。

(二)缺乏自我管理,控制力不足

缺乏自我管理也是造成拖延的一个原因。当个体做一件事时,由于缺乏自我管理,会迟迟不行动,即使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频繁中断该任务去进行其他活动,并且不断推迟任务的继续。

大学生控制力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控制太过自信,总是觉得事情很简单,不需要着急,对自己的能力太过自信,没能好好进行时间管理,导致“临时抱佛脚”,最终造成不能够或者根本没有办法按时完成预定的学习计划。二是对自我的控制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容易被别的事情吸引,面要做的事提不起兴趣,一直找借口拖延,这一点对大学生影响非常明显,往往会打乱他们的日常规划,导致其学习、生活出现混乱。

(三)惰性心理强

拖延与懒惰,狼狈为奸。很多学生因为懒惰,做事不愿意尽早着手,习惯认为等最后期限前做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拖延行为。个体表现出自由散漫,不主动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只对自己喜欢或愿意去做的事情比较上心,对应该要做的事情抱有无所谓的态度,非理性地将该做的事情一再延后。

(四)自尊心过度,害怕失败

害怕失败也是导致学生拖延的原因之一。个体在某件事上自信心不高,对能否做好这件事情感到怀疑,害怕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采用拖延的行为来阻止坏结果的产生,用没有努力等借口加以掩饰,以免坏结果伤了自己的自尊心。

(五)完美主义倾向

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产生拖延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这部分学生认为“如果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则就不去做”,他们期待认可与赞同,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表扬,不愿意在没有做好十足准备或者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行动,个体往往表现出拖延行为。

(六)任务完成的“抵制心理”和“侥幸心理”

当前大学生一些他们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被强加的,并非自愿完成的,从而会产生抵触情绪,形成一种心理压力,潜意识倾向于推迟任务完成,对这样的任务能拖则拖,不会立刻对其进行解决,甚至心存侥幸,不到最后一刻不会付诸行动。例如: 不喜欢某位老师,自己就不去好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虽然有些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事,也会心存侥幸,行为任务会被取消,会一直拖到最后一刻才迅速的草草完成。

二、客观方面

(一)任务难度与产生回报的时间

人们往往倾向于完成简单的、能够见到眼前效益的事情,对相对复杂或收益等待时间较长的事情则不那么热衷。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完成各种任务时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当学生面对多个需要完成的任务时,会选择先做相对简单容易的,而把较为困难的任务安排在后面。同样完成任务之后所获得的价值回报越短,拖延心理越不明显,需要等待的时间越长,拖延心理就越明显。

(二)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和习惯的养成影响很大。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宽松,给予过多的理解和关怀,则学生不容易出现紧迫感,对事情也会解决得比较拖沓些;相反父母要求多、管的多,不能给予孩子一定的理解和关怀,也会使孩子无法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无法找到合理的方式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降低做事的效率;在家庭氛围不够融洽或父母对孩子奉行“棍棒教育”环境成长的孩子,在处理事务之前会考虑得比较多,也会在可能出现负面结果的事情一拖再拖。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

拖延行为与外部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联系,拖延行为的发生往往就是由于学生没有能抵御好外界的各种刺激诱惑,从而对事情搁置或者是拖延。来自周围学习氛围、娱乐等外界的刺激以及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广泛进入了大学生活,造成个体注意力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个体完成任务的进度,造成效率降低下或者时间推迟。

(四)个人习惯

个人习惯的影响重点体现在不能科学的进行时间管理上。在进入大学之前,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家长和老师的精心关怀和安排,使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缺乏对生活和学习的规划,缺乏科学的时间管理概念,把握不好轻重缓急,致使许多事情无法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同时,部分执行能力差的学生拖延行为被明显放大,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无法完成,最终导致拖延现象的产生。

总之,拖延作为大学生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学生工作者,更应当对积极分析了解拖延问题的表现和原因,认识到拖延行为的背后存在的诸如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惰性思维、害怕失败、抵触情绪和侥幸思维等等因素。在日常工作中对症下药,通过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改善拖延的状态。

猜你喜欢

个体事情大学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把事情写具体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一级浪漫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