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9-12-18王宝军
王宝军
(辽宁省本溪市实验小学,辽宁 本溪 117000)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数学课程标准》[1]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科学地予以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实现由“听数学”、“练数学”向“做数学”的转变。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才能到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这样导入:
师:听说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说明吗?
【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子中】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
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子,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兴奋地说:放大石子。
师:为什么放大石子呢?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在股市的情景中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激发出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教材,提供探究材料
每位学生都有探究的兴趣与愿望,但如果没有具体的探究素材来“活化”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及技能的行程都将成为空谈。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将课本定论式的内容变为探究式的内容,封闭式的内容变为开放性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表达。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先不要直接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得出公式,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如何转化”的探究中,经过热烈的讨论,大胆的尝试,独立的操作……,结果学生从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梯形的面积,推导出公式。(方法一: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方法二:把梯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方法三: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星星四边形;方法四: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是学生把获取只是、拓展思路、培养创新探索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一石数鸟”的教学效果。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学生,变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
三、实践操作,强化探究体验
一位哲人说过:“你听到的,你忘记了;你看到的,你记住了;你做到的,你懂得了。”因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运用猜测——探究——验证等科学实验的方法,把前人的探索历程浓缩于课堂,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与此同时,强化了学生的探究体验,是学生的情感得以发展。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课前布置学生每人用硬纸壳分别做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准备适量的细沙。上课时,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演示装沙子,演示后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所盛物体的倍数关系一目了然。
实践表明,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流露,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
四、联系生活,开拓探究空间
新课改强调:数学学习不仅仅使课堂里的事,它应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数学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究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留有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空间受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如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后,通过布置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圆柱形物体,计算它们的体积等。第二天调查显示,学生回到家,找出来家里大大小小的圆柱体物体动手测量,计算体积。还有的同学在测量计算时,发现生活中近似圆柱形的物体,对它的体积计算提出质疑。这样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培养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实践证明,探究学习既是学习数学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值得教师努力探索和积极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让学生拓展探究的空间,加强探究的体验,达到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以培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