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风景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叙事意义
2019-12-18李志锋邹超勇黄泳友
李志锋 邹超勇 黄泳友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
沈从文,一个在中国文坛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扎根于湘西独特的生命体验和闯入都市生活的百态生活经历,丰富繁杂的生活感受被带入创作以来便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青睐。特别是他的小说以鲜明的风格和独立的审美个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小说在语言表达、创作手法、情感抒发、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多有建树,更是在小说中充斥着纷繁的风景描写,并且影响着我们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把握。对于小说中风景的理解,是诠释情节展开、人物刻画的必经之路,也是沈从文小说带有地域特色和浓郁风俗之美的一个鲜明的印证。为了拓展小说叙事的研究领域,进而领略风景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叙事地位和独特魅力,文章将针对风景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叙事意义展开研究。
一、沈从文小说中的风景
(一)自然风景
沈从文在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对于自然风景的描写,有小桥流水式的温和素朴如《边城》,《三三》,有雪野森林的的雄强豪放如《赤魇》、《雪晴》,有满园春色却暗潮涌动的安静与喧闹如《动静》、《静》,有都市中那一抹治愈的清凉与幽深---海如《八骏图》、《凤子》,有温柔似水一地铺落的月光如《月下小景》、《龙朱》……在他的笔下,构成风景的景物大多以拟人的手法呈现出来,石头会开花,溪水会唱歌,月光会说话,连农家小圈里的鸡鸭牛羊都充满了人情味和立体化的形象。在对自然风景拟人化的细节描写中,一方面展现了沈从文细腻而温润的手法,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小说中人物素朴忠厚的品质和天真不失趣味的童真。正因为沈从文在小说中长于自然风景的描写,在他的小说中随时都可见到乡村的祥和、山水的秀美以及奔走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与世无争的精神风貌——在追名逐利的时代仍保持着一份淳朴的性情,正所谓“光与形的适度配置,什么样人生活在什么样空气里……一切准乎自然”。正是因为这些优美的自然景物、单纯简朴的生活、恬静冲淡的氛围等,沈从文的作品又被称为带有牧歌情调。
(二)人文风景
沈从文用自己的一支笔写尽了那些不被常人看好的异域风情,他们或为爱情粉身碎骨,勇敢献身,或为生活出走他乡,水上日夜兼程,或出卖肉体却也在恩情中如鱼得水,或祭拜神灵,忠心虔诚,或潇洒风流、在山间自由歌唱,或执拗蛮横,血流成河,却也能在打斗中赢得友谊,这些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人情往来、宗教崇拜、建筑风格等所展现出来的社会文化景象,即是他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人文风景。沈从文借助自己对风俗习惯的理解和偏爱,选取适当的角度来刻画出一道与众不同的人文风景。于是,远离主流意识的婚嫁礼俗、爱情观念、宗教膜拜等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便在他的小说中层出不穷,同时加上自然风景的烘托、影响,它们不仅构成了小说人物的生长环境,塑造了人物的性格秉性、思维方式,还影响着人物的心理趋向、命运选择等,使得风景成为小说中塑造人物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风景的书写与人物的刻画息息相关。与此同时,风景参与到小说情节过程中,填补了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空隙和停顿,渲染着小说故事的氛围,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诗学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预示情节突变的发生,同样,小说情节的发展离不开风景这个要素的参与。
二、风景与情节的叙事关系
(一)意境
沈从文用诗意的语言,用各式各样的风景描写营造出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意境,无论是广为人知的边城,还是宁静矗立的村落,或者城市中璀璨的星光,它们展示了一个由翠竹、碧水、河街、古塔、大海、民歌等共同组成的风景线,营造出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冲淡平和,又带着一抹淡淡的忧伤。
沈从文借助对自然和人事的描绘,着力于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率真坦荡的习惯风俗的勾勒,它们所组成的世界即是风景的世界,即便是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景象,也有一股清新素朴的色调,达到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风景交融互渗的艺术境界。沈从文小说中还有很多美妙的景致,风景成为他叙事的手段之一,在《边城》中的翠翠和祖父似乎与溪水、月光、大岩石、篁竹、渡船、晚霞等勾勒出的静谧的风景融为一体,在《长河》中随处可见火红的橘林、汤汤的河水以及在霞光沐浴中劳作的人们,人物似乎在他的笔下反倒成为景物的点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
沈从文用奇特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制造了一个个奇美朦胧的意境,在读其作品时,需要读者发挥极致的想象,在充满诗情的小说中,享受每一次情节发展过程中风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完成故事的构造。沈从文身为京派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创作脱离了五四以来文学的一泄无余的情感抒发方式,也远离时事政治唱时代主旋律高调的轨道,但是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他的许多小说以浓厚的东方古典色彩的意境营造构成了具有传统美感的冲淡和谐、含蓄有致的风韵,而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艺术特色,也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延伸出一片独属于他的风景。
(二)风景与故事的走向
故事的走向谈论的是小说中情节结构的发展趋势,沈从文的小说多是开放的情节结构,“情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也不是一个事件的句号,而是潜在着多种可能性的开放体系”,这种开放性突出体现在小说的结尾上,情节在任意一点中止,故事不再提供符合逻辑的圆满结局,而是表现为多种可能性,而在结尾处对风景的描绘,加剧了结局的朦胧和不确定性,开阔了读者的想象空间。《雨后》结尾处在草棚的阿姐遥喊下山的四狗,不要到井边吃冷水,但竹子拦住了她的眼睛,她就躺在夜火还没烧起来的雨停的时刻等候。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描写四狗与阿姐在雨后的山上谈情说爱,但是在他们身体放肆之后,故事就结束了,他展现了乡间小儿女自由放纵的爱情与性欲,对风景的描绘渲染了诗意的氛围,在结尾处又不对这种性欲肆意放纵造成的结局做出评判,以风景的渗透激起读者的想象,同时又使故事的结局意味深长。作者的意图就是想通过风景的开拓性和意境的营造,打破了传统完整的情节结构,达到增强小说结局的多种可能性的艺术效果,从而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引起悲悯之心。在这里,作为某种功能的风景叙述,在沈从文小说中拓展了情节结构的开放空间,从而丰富了故事的走向。所以,沈从文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绘各种风景,它们作为情节中的辅助功能,对故事的发展与走向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填补了小说构造过程中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空隙,以风景的大胆与精微把握了整个故事结构的布局,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结束语
在沈从文小说中,风景不再只是自然风景的范畴,而是把人文风俗一起纳入其中,这是风景含义的延伸与扩大,更表现出沈从文叙事眼界的开阔。在叙事学中,风景被归为环境因素,在小说中,风景表现为一个时空综合体,而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行动以及情节发展的脉络都与之息息相关。本文结合沈从文小说的具体文本对在文本中出现的风景描写,进行了叙事意义层面的探讨,分析了风景与情节之间的叙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