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2019-12-18王立柱
王立柱
(盘锦市双台子区长征小学,辽宁 盘锦 124000)
本文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展开了思考,从探究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出发,探究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便能够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参考,合理的展开教学设计。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科学产生于生活,是对生活中一类现象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总结,其最终又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以及教师直白的讲述自然现象。同时,由于小学科学科目综合性强,涉及到社会多个领域以及多个学科的知识点,从生活化的角度更能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类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将生活实际与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分析知识、深入思考知识,便于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
鉴于小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利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更直观的展示知识,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与分析知识。具体来讲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建立生活化的场景,最好为学生经历过或熟悉的场景,在课堂上通过直观的画面呈现出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情境中,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从小学生学习能力来看,其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是优势,但是如果一味的通过语言讲解知识,并不便于学生想象力开发,容易导致思考方向出现偏差,从而使学习效果直接受到影响。而情境教学,让学生的思考与想象力发挥有了具体的方向,学生可以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根据情境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植物的生长变化》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植物从种子生长出果实的片段,将学生带入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有系统的认知。而植物在学生日常可以频繁看到,很多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知还停留在植物冬天枯萎、春天发芽、长新枝的概念中,通过这次学习教师可以适当的科普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知识认知,这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引导学生认知知识,并且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设置生活化问题
生活化教学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提出问题、积极的思考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万物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意识。例如,在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这部分知识时,其中涉及到水的三态变化的学习,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但是并不了解如何形成,而这也是这部分知识探究的重点内容,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冬天里将水放在室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在夏季将水放置在太阳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冬季将水拿到室外会出现结冰,而夏季将水放在太阳下经过一段时间水会消失,让学生分析两种现象发生时的条件,并找到其中的不同,从而分析水可以以不同形态存在自然界的原因。
(三)从生活化角度展开教学实践
从实践角度来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科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实践对学生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例如,在某些可以通过小实验完成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探究知识,这种方式给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例如,在《磁铁》这部分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认识磁铁,对磁铁的磁性、两极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磁铁,但是认为其只能用来吸铁,对更复杂的磁铁知识并不了解。因此,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磁铁、指南针、曲别针等工具,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磁铁是否存在两极,两级之间产生作用后会发生怎样的情境?将磁铁与指南针放在一起还能够准确的指南?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指南针而找到答案,虽然学生不能从科学的角度精准概括这些现象,但是通过具体实践更便于学生理解专业的理论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是一门趣味性强、实践性强的科目,而且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生活化角度展开教学,为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知识、认知知识提供了平台,拉近了科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为此,文章从设置生活化情境、设置生活化问题、从生活角度展开知识实践三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以便为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