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探究
2019-12-18黄佩玲
黄佩玲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第四小学,江西 赣州 341000)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一)是数学学科性质的表现形式
小学数学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逻辑性问题。在小学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合理的师生互动,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善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主动性。
(二)是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时由于小学生天性较为活泼自由,所以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孩子的约束较为困难。小学生的天性不受约束,导致在对其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小学生很难乖巧地接受你的培养,但是利用正确的师生互动,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将数学知识带入其中,从而激发他们想要学习的欲望,达到培养其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途径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重点考量的问题。这是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以灌输式[2]为主,导致了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利用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能够让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反馈,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对于课堂的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创新性思维是在思考以及主动探索的过程当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师生之间互动,能够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对于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小学生会在思考的过程中,一定会向如何能够最快速,最便捷地解答出问题出发。这样一来有利于对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法
(一)借助游戏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人在轻松的环境下思考能力会更高,行动会更敏捷。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3]对于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打破原有的观念,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改变对教师的原有观念,与教师做朋友。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的教学活动,将数学知识内容引入到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之后,进行“乘法表击鼓传花”小游戏,挑出几位学生让他们依次站到讲台上充当教师来组织这次活动,教师坐到下面充当学生,扮演教师的学生指导讲台下的学生从头至尾进行乘法口诀背诵。将之前学过的所有乘法口诀进行巩固。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能够让教师减少严厉感。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
多媒体设备在小学课堂中的使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对于学生掌握知识也十分有用处。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习《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动画课件,如光头强坐在一辆车上,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光头强能开走这辆车吗?”学生会回答:“不会。”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不会啊?”学生这个时候会回答:“因为车轮是正方形的。”接着教师换另一个动画课件进行提问,这个课件的图形轮子可以是三角形、可以是长方形。最后利用圆形课件,将车轴插在轮子中间,对学生进行提问:“光头强能开走这辆车吗?”学生会回答:“不能。”教师接着问:“为什么光头强不能开走这辆车?”学生会回答:“因为车轴没有和轮子的圆心重叠。”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其中一连串的提问,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家的距离。
(三)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4]十分有利。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教师在一旁充当引导者,不仅能够让教师“走下来”,让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进一步拉近,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重点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另一组重点研究梯形的特点。注意两大组中间又分若干个小组。而后挑选出小组对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点进行总结。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走到讲台下去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学生们说出的特点,进行归纳同时为学生们讲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内容。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但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促进他们的表现欲,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