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2019-12-18张玉华
张玉华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中学,新疆 伊犁 835800)
新课程理念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搭建了平台。在这种理念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会发生变革。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强调生活课程的自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初中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就要始终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经过探索和尝试,逐渐摸索出符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注重朗读,加强学生语感训练
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突出了"读"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中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5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二、善于提问,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的艺术。如果教师善于置疑,课堂提问适合学生年龄、生活、学习实际,就容易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在学生通读并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只提出一个问题:愚公移山困难重重,那么愚公是否应选择"搬家"?此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喧闹起来,每个学生都刮起了"头脑风暴",并在双方交战中学生通过思维激烈碰撞而形成两派意见,有的学生认为"移山"并非明智之举,认为"搬家"更具有眼光和魄力,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些见解不乏新意,但是我适当肯定后又引导学生应结合该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明确《愚公移山》寓意的真正价值取向,以及"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现实意义。在探讨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语句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情节也得以梳理,人物形象也有客观的认识,文章主旨也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可谓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可以说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开了问题多、散造成的弊端,也避免了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从而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和探索,课堂便成为了一种多元充满生气的交流对话,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如果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学习《观潮》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制做这样的一个课件:通过大海来潮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再搜索到战争时期水兵训练的场面播放给同学们看,并音频播放课文朗读一边用声音配合,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语言的有力,充分地品味这篇文章的气势。
四、引入比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语文课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提高,单单靠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在一个学期中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查字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游戏比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讲笑话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
五、引导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烈的讨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例如《羚羊木雕》一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弄清冲突的前因后果,然后把学生分成"我"派和"妈妈"派进行还原性和生发性的"争吵"。引导学生在提取课文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理解、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借助课文的词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激烈争论,甚至可以把话题延伸到未成年人该如何处理父母所给的贵重东西的问题上。这样既有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又有跨学科的拓展,使学生学得充满情趣,又确有所得,才有可能在探究性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总之,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对"活"的理解是多种多样,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异罢了。在语文教学中能"活"字当先,不拘一格,语文课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才能大面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