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高段合唱教学中解决音准的有效策略
2019-12-18汪宁融
◎汪宁融
一般来说,合唱指的是集体演唱的多声部声乐作品的一种音乐演出形式,其具有参与面广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在合唱表演中,表演者的音准把握是否统一为合唱标准之一,对于其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音准问题是合唱作品能否完整呈现的关键。但当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高段小学生的音准把握,还影响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如何探究和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已成为当前小学课堂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高段小学生音准把握的因素分析
(一)发育影响声带
高段小学生正处在向青春期过渡阶段,伴随而来的就是他们的身体会发生巨大的成长变化,而变声就是其中迈向青春期的标志。女生的声音会逐渐高亢,男生的声音则会逐渐浑厚和低沉。与此同时,由于声带变化,学生的嗓子常常会出现疲劳现象,使得学生在合唱时没有办法精准地把握音准,影响合唱效果。
(二)乐感存有差异
乐感决定着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与理解,乐感强的学生在合唱中能够很好地感知音乐旋律,也能良好地把握音准,而乐感差的学生在合唱时常常会出现音准把握不当的现象。高段学生个体间存在着极强的差异化特点,这也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乐感,进而造成合唱中音准难以解决。
(三)气息容易不稳
在合唱发声过程中,气息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由于高段多数学生缺乏专业气息训练,使得他们常常出现气息不足的现象,而这也造成他们在合唱中无法灵活地进行高低音发声,直接影响了合唱发声的和谐与统一。
(四)指导方式欠妥
当前,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存在教育理念滞后的现象,他们过于注重乐理教学或单纯地让学生进行一遍遍的合唱练习,却忽视学生的音准训练。另外,有的教师还忽视二声部的演唱,只教唱主旋律。而这些错误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学生没法掌握音准技巧,进而无法正确而良好地进行合唱学习。
二、小学高段合唱教学音准训练策略阐述
(一)注重听觉训练
当前,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教学时运用听音模唱,但高段学生听音能力存在差异化特点。对此,教师在合唱教学时,要增强学生听觉训练,并在期间进行音程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旋律,以此使学生的音准能力得以充分有效地提升。
(二)加强合唱练习
小学生乐感的培养并非朝夕之事,还需要学生坚持听唱结合,进而使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知和情感体验。例如,很多学生在唱《小白船》中的“飘呀,飘呀,飘向西天”时,常常会出现音准不稳的现象,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聆听,跟钢琴哼唱,跟伴奏演唱,提高演唱能力。
(三)教授气息训练方法
对于高段学生在合唱时极易出现气息不稳的现象,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实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气息训练,让学生的气息能够更加稳定。教师可教授学生腹式呼吸法,让学生坚持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地控制气息,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合唱中保持稳定的气息。
(四)熟记歌曲内容
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应当严格要求学生记忆歌词内容。歌曲中的一些一字多音和附点节奏的演唱,教师要进行强调,避免个别学生合唱时唱错或者无法跟上集体的节奏。例如,在教授《红蜻蜓》时,歌词内容中有一句“童年时代遇到你,那是哪一天”,很多学生因节奏的错误导致演唱失误。这时教师应着重强调此处,并让学生反复唱练,保证合唱质量。
(五)科学音准教学
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音准教学的科学性。首先,教师应针对音准的关键,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找到自身的音准位置,进而进入声部;同时,教师还要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练唱去提高自身的高音把握度,让他们用轻音演唱去掌握音准与音高,进而减少其合唱时出现音准问题;另外,教师也要将音阶、音程训练与合唱训练进行深度融合,促使学生的音准把握度得以充分有效地提升。
结语
总的来说,音准的训练是长期性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音准专项训练,促使他们合唱质量得到良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