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2019-12-18陈泳鑫万文国吴福棠
陈泳鑫,万文国,吴福棠
(龙门县中医医院骨外科,广东 惠州 516800)
三踝骨折是一种严重关节损伤疾病,主要是指内踝、外踝以及后踝骨折或骨裂,该骨折疾病的发生可引起踝关节稳定性降低及踝关节功能丧失,为此一旦确诊需予以及时的治疗[1]。在三踝骨折的治疗上,常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常规治疗方法是选择在踝关节外侧联合内侧复位固定,该方法因复位效果不佳,且对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不佳而逐渐被新的治疗方式所取代[2]。近年来,本院在对三踝骨折的治疗上,采取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复位固定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6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X线、CT等影像学技术检查确诊[3]。(2)患者均无手术禁忌症,临床资料完整。(3)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2)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具体的分组标准如下:常规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为24岁,年龄最大为65岁,平均年龄(41.5±2.4)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12例,高空坠落致伤8例,摔伤6例,其他4例。改良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2~64岁,平均(40.9±2.6)岁;交通事故致伤11例,高空坠落致伤10例,摔伤6例,其他3例。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来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常规组予以踝关节外侧+内侧入路复位固定的手术方式,基本操作是选择外侧及内侧入路实施显露,之后按照后、外、内踝的顺序依次进行复位固定。改良组行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内侧复位固定,基本操作如下:行腰硬联合或者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辅助患者为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绑扎止血带。选择踝关节后侧跟腱外缘与外踝后缘间中线为入路口,做出纵行切口,切口长度为8~10cm,以此切口逐层切口皮肤、皮下组织,同时对筋膜层进行有效的分离,显露外踝骨折端,在入路的过程注意做好血管、神经丛的保护工作。在直视的状态下将外踝骨折断端进行复位,在复位满意后可借助复位钳做临时的固定,借助钢板固定外踝骨折端,打入螺钉固定。处理完外踝后,选择在同一切口操作,暴露后踝骨折块、下胫腓后韧带,复位后踝骨块后结合胫骨下段骨折线的对位情况,用克氏针进行临时的固定。利用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后踝的固定效果,若确定复位、临时固定情况满意可以将T型支持钢板进行内固定,使得骨折端解剖复位正常,且对损伤的韧带进行及时的修复。处理后踝后,充分显露踝关节内侧并选择合适的位置做弧形切口,借助点式复位钳、克氏针临时固定内踝骨骨折断端,在C型臂X线机的辅助下置入2枚空心加压螺钉予以固定。两组在术后均及时的复查外踝、后踝及内踝的满意度情况,对手术区域进行清洁后留置负压引流管,之后对切口进行逐层的缝合。术后用石膏托固定踝关节2~3周左右以利关节周围韧带及软组织修复。
1.3 观察指标(1)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在入院复诊的时候根据患者自主症状及踝关节功能变化评价治疗效果。显效:恢复自主运动,患肢行动不便症状得到改善,踝关节恢复到未损伤前的水平;有效:行走基本无碍,但持续行走路程或时间过程可出现轻微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且踝关节功能有一定的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踝关节功能无变化。(2)在3个月返院复诊时,采用踝关节评分评价,评分包括疼痛(50分)、功能(30分)与活动度(20分)三个方面,评分若在85~100分为优,75~85分为良,70~74分为一般,70分以下为差,统计踝关节功能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改良组治疗总有效率上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踝关节功能随访结果显示,改良组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较常规组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踝关节功能比较[n(%)]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事业及建筑事业也迅猛发展,这使得骨折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4]。在骨折疾病中,三踝骨折是一种特殊且严重的骨折类型,若不及时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
在对三踝骨折的治疗上,解剖复位内固定是公认的治疗手段,采取该方法能够使骨折端固定良好,确保骨折断端稳定性,为骨折的愈合及踝关节功能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6]。常规对三踝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上,通常予以踝关节外侧+内侧入路及复位固定,该方法虽说有一定的效果,然而长期随访却发现后续容易出现功能不佳的情况,同时常规的手术方式在治疗中还需作出较大的切口,这导致较大创伤发生并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加骨折复位、固定难度[7]。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多采取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的方法,其中在入路方式的选择上,相较于常规的外侧入路,选择后外侧入路的方式无需做出较大的切口,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疼痛及减少出血量,且后外侧入路能充分的暴露胫腓骨后方组织、踝部细微结构,这使得术中的直观性更佳,便于处理骨折周围血管、韧带及软组织,一定程度上简化手术过程,降低手术难度及提高解剖复位效果[8]。在后外侧入路完成后实施内侧复位固定的方式,可为组织修复提供基础,促进术后早期踝关节血运恢复,如此显著提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中,比较了常规手术方式与改良手术方式对三踝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随访3个月后,在骨折治疗的总有效率上,改良组明显较常规组高,这提示改良的手术治疗方式对三踝骨折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在随访复查期间患者踝关节功能上,改良组功能优良率也明显高于常规组,这提示采取改良的手术治疗方式可提高骨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踝关节早期康复,进而提高踝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在三踝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的治疗方法,可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踝关节功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