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仰·生活·生态
——论龙仁青《马背上的青海》的生态意识

2019-12-18林奕伽

山西青年 2019年3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青海湖藏区

林奕伽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龙仁青在《马背上的青海》里记录了藏区的美丽风光,在传说、历史与习俗的衬托下,展现了更有历史感与故事感的藏区风光及人文景观。藏区人民把生活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维护着藏地的生态和谐,处处体现着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平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大自然运行规律,维持自然与人类和谐状态的一种有责任感的思想意识。作家在文化与习俗中讲述藏民族生活体现的生态意识,也在生态意识的述说中带领读者深入藏民族的生活与信仰。

一、生态意识下的生命书写

在《马背上的青海》,龙仁青描绘了藏地的自然景色,有青海湖、热贡、河曲大草原、河曲马、藏牦牛、湟鱼,还有天空、植被、山屿与湖水。“我在青海这样一片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土地上写作,这片地域以及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们给予我的一切,都需要我用我的作品去表达。”[1]自然世界生机盎然,充满灵性,龙仁青不仅把藏地的自然本色完整地呈现出来,还将大自然的生命价值用诗意的语言缓缓述说。作家一遍遍游历西藏的山山水水,在行走中领会当地风俗,对藏地宗教文化与地域文化符号作出自己的解读。任何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意义,正因为如此,他能以包容与善良的心态去看待其他生命,能更细致地捕捉到不同形式的生命绽放。从小生活在草原的经历,让这位草原游牧民族的后裔对大自然的一切有自己独到的体会。

龙仁青对大自然观察细致,他笔下的景致描写充满灵性。在《西藏:秋天的五种元素》里有一段描写,“大河两岸逶迤的山峦上是苍翠的松柏,几场秋风之后,松柏的色泽变成了一种沉稳的深绿,每一棵树几乎都有了一种忧郁的神情。参杂在松柏之中的白杨,比之松柏,却显得多情又敏感,几乎是一夜之间,树叶就变得一片金黄,用这种热恋而又跳跃的颜色,向秋天表达着自己的暗恋。”[2]作家用“沉稳”来形容绿色的深度,甚至用“每一棵树都有了忧郁的神情”来写秋风过后树的颜色变化。对于松柏,他用“多情又敏感”来形容颜色变得更加鲜艳的白杨。好似松柏与白杨,都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在季节变化时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青海湖:冰面的反光》拟人地描写了青海湖,“青海湖似一个调皮的少年,带着恶作剧的心态,把它开湖的壮举悄然献给了黑夜,满天的繁星是它盛情邀请的唯一观众。”[2]青海湖总是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完成开湖,作家把青海湖比作“调皮少年”,这里的青海湖如小孩子对大人们恶作剧。作家还写了青海湖开湖后的坚冰,“岸边的坚冰,恰是凝固的波浪,记载着一次酣畅淋漓的涌动,又似休止的音符,收录了一段旋律多变的吟唱。”[2]凝固的波浪是大自然生命的运动轨迹,又是大自然献给人类的美妙合唱。龙仁青以他敏锐的目光,抓住了青海湖坚冰的特点,把他对大自然的生命力量体会用文字动情地传达出来。

龙仁青精心记录着藏地景色变化,在描绘更广阔的藏地风光时多次运用了广角镜头的视角。不如说广角镜头更适合宽广、豪迈的藏区风景。散文集中有不少这样的描写,《河曲:翠雀花的草原》里描述一大片野花,“草原上忽而一片浅粉,忽而一片淡白,忽而一片金黄,忽而一片紫红。”[2]散文里对万物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他的文字就如一幅幅油彩,几笔就描绘出生命的写意画,“清晨,一轮红日从拉萨河上蓬勃而出,用神奇的点金术,让整个河流成了一条流金的河。”[2]点金术三个字,赋予了红日生命,流金二字,写出了藏地河流被阳光浸染,呈现金黄色粼粼波光的状态。同样远景镜头描写的句子还有很多,简单粗略的大色块,是藏地风光颜色的特点,因地势的宽广,颜色的渲染比寻常更透彻与深入,万物生命力的呈现变得更直接与震撼人心。

二、藏族文化精神下的生态追求

龙仁青散文里引用了大量的传说、宗教、历史故事,使得散文有着浓厚的藏族文化色彩,人物对待事物的看法大部分也受了藏族文化的影响。在藏传佛教中,就有很多理念体现着生态意识,并指引着人们贯彻到生活中去。龙仁青的散文更多把宗教与人的生活与生态联系起来。很多人的作品“更多注意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恰恰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今天我们看来可能只是一个环保的、和谐的问题,但我恰恰觉得龙仁青的作品里,其实他更接近的是人的自然性。”[3]他笔下的人是纯净的,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众生中的其中一种生命形式。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大自然的主要因素,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被重视。承认人的自然性,也是承认人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平等关系。龙仁青的作品里,人与自然是无异的,人甚至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在《高耸的信仰——阿尼玛卿转山记》里说到藏传佛教的转山行为,转山是围着青藏高原高山向右而行,遇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则停下来祭拜,对自然与宗教表达敬畏的一种方式,有些牧人终其一生一边放牧一边转山,这是生活即信仰最完整的表现形式。在转山路上,转山者除了祭拜,还需要供奉供品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牧人们对大山虔诚的举动体现着生态意识,他们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把大自然的每个生命看作自己的生命一般珍贵。在西藏的很多地方都有转山的习俗,也因为这个习俗,整座大山及周围的生态环境都得到保护。大山上的圣址处,生态环境都非常好,它们与美丽的自然景致构成了牧人眼里最美的图画。

藏传佛教的很多戒律都要求不能杀生,藏民们拥有与自然相处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藏民族文化里就有珍惜生命的传统,践踏与砍伐都是犯了“杀生”之罪。在春天僧人只能在寺内修行,不得外出。因为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信教者要把最美好的春天留给大自然。这种简朴的生态意识体现在藏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每个信仰者的观念之中。藏传佛教要“扬善”,不能杀生,还需要心怀自然的一切生命。《向青海湖供礼》里藏民族向青海湖献宝这一形式,是给青海湖的鸟鱼提供食物,向大海表达自己的虔诚感谢之心的行为。这是藏民族信仰中天人合一和朴素生态观念的体现。到后来宝瓶内的食物换成环保食物这一点可以看出藏传佛教折射出来的生态理念。《日喀则:青稞的圣地》写了日喀则地区为青稞招魂的习俗。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是藏民族生命与精神的血液。为青稞招魂的仪式,是藏区人民对生命敬仰的表现,青稞是延续生命与精神的食物,为青稞招魂亦是对生命的珍重,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湟鱼:逆游的精灵》这篇散文里述说了关于湟鱼的历史故事。湟鱼曾经在历史上缓解了青海地区人们的饥饿状况。但是也曾发生因过度捕捞而导致的事故。现在湟鱼是濒临灭绝的保护动物,藏传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在这里体现。湟鱼的故事是警醒人类的警钟,放生是反省人类曾经的恶行。

三、生活与信仰下的生态和谐

在青海湖沙岛地区曾经有个传说。山坡上有一座每天演奏佛乐的寺院,后来气候变化,沙尘淹没了草原,也淹没了寺院,但人们依然能听到悠扬的鼓声。龙仁青在《马背上的青海》讲述的传说故事很多,这样古老的传说是人们对美好往昔的怀念,远古的回声则是对人类的警示。藏传佛教教人们行善,在如此自然力旺盛的藏地孕育下的藏民族,都与自然特别地亲近,在他们眼里,万物平等,应以同理心对待。信仰,就是人们所坚信的,并以此来指导他们在生活中的举止行为的信念。信仰具有指导作用,能影响一个人的想法与做法,特别是在他做决定的时候,会指引他们做出符合信仰的选择。在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现代文明世界里,城市化、商品化、生活便利化,藏地的生活也每天发生着迅速改变,人们的个人生活与虔诚信仰之间,时时进行着碰撞与思考。如《河曲:翠雀花的草原》里一个藏族的壮汉在面对一朵被牦牛踩坏的翠雀花,他会蹲下,掬来一捧水洗净花上的污泥,用鹅卵石扶正歪斜的花茎。龙仁青散文里描写的更多是藏地人民用自己的真挚与坚守,去面对生命的选择与时代的变化。

藏区有最自然的风光,最宝贵的资源,最灵动的生命力。广袤的藏区,一直给人以古老传统、神秘遥远的印象。农牧民骑马放牧、喝酒唱歌,过着淳朴单调的游牧生活。如今的藏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藏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使得西藏的旅游行业变得发达,给当地人民带来收益。作家把生态和谐下藏区的发展写入散文。藏区有很多珍稀草本植物,这些植物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西藏:秋天的五种元素》里提到的西藏玛卡种植地,就为林芝地区带来巨大的商机。隆务河冲击下形成的峡谷成为了一个个小型的水力发电站。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生态,青藏铁路工程的资金高达15亿。列车实现污物零排放,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野生动物通道。藏区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们结合了当地的环境与条件,在尽可能发展的同时顾及到原始的自然状态,这也是藏民族把信仰贯穿于生活的体现。朴素的生态保护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体现在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藏族民间的生态观念和藏传佛教有着紧密联系,生活中人们处处接受佛教的监督和规范。他们敬畏自然,通过对自然的神化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国家与民间都成立了许多野生动物保护团队,保护生态环境的战斗一直在持续着。

“我是一个喜欢步行的人,这种追求慢的生活态度,表现在我的作品里。”[4]龙仁青在这部散文集里选择了用步行的速度、慢镜头去观察藏区的一草一木,去细心挖掘让人极易忽略的景色与人心。读他的散文,藏区一尘不染的河流浸染过的文字沁人心脾,能洗涤当代城市人的慌乱与焦虑。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使一些动物失去家园甚至灭绝,植被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河流被污染,人口急速增加给地球带来了压力。如果生态环境继续这样严重化,后果不堪设想。在生态环境受到多方面威胁,人类的生活及生命受到严重影响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生态意识,都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生态环境。龙仁青的生态散文书写,在当今社会更显其价值。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青海湖藏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那美丽的青海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五彩巴塘 扮靓藏区人民新生活
《青海湖》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爱在黄河第一湾:“上海女婿”的藏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