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9-12-18徐趁丽王雅萍
徐趁丽 王雅萍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3)
“症”可以理解为“病症”,手机依赖症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调查海南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学校、家长、学生自身较为头疼的一个顽疾。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必然要关注和努力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问题。研究发现,借鉴古人身心修炼方法、学习当今有效的现代心理调适技巧和保持自我积极健康心态是治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良药。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设计原则
此次调查以普遍性、全面性、典型性、可行性为原则,使抽样达到预期调查目标。
(二)调查对象
选择性抽取海南省六所高校,包含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随机抽取这些学校的在校大学生300名(100名学生现场发放问卷参与调查,200名同学参与网上问卷调查)。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的方法(包含现场发放问卷调查和网上发放问卷调查)。问卷设置三个部分:一是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专业所在学校性质等信息;二是被调查大学生手机使用和手机自我管理的基本情况,此部分共设置了12个单选题和10个多选题以及其中一个开放式问答题。主要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三是调查手机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共设置了10个题和5个多选。
(四)调查时间
2018.7.1至2018.10.1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现场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网上实际发放问卷份数不限,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其中所有参与本次问卷的男生132名(占44%),女生168名(占56%)。参与调研的公办院校的大学生占84.5%,民办院校的大学生占15.5%。文科专业学生占64.8%,理科专业学生占35.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使用手机常态化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
关于手机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程度的相关指标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现象极为普遍,可谓人手一机,特别是智能手机,使用率达到98.1%,可见,大学生使用手机常态化,手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已成为大学生的标配。关于对大学生使用手机原因的一项调查显示:为了通信的占13.8%,娱乐(听音乐、音频、看视频、玩游戏、社交软件聊天)的占62.9%,进行网络学习的占6%,其它的(如网络购物、浏览论坛、贴吧)占17.3%。
2.手机依赖症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调查发现,由于机不离身,大学生时常感觉身心疲惫,62%的学生坦言,上课或生活中难以集中精力,思维缺乏连贯性,思考难以深入,除了对玩手机感兴趣,其他更紧迫的事情都无所谓;24.6%的学生说自己即便玩手机玩的感觉无聊,也会习惯性地攥着手机不放;48.6%的学生表示离不开手机,丢了手机就有丢魂的感觉。
其次,内心经常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调查问卷问题:“如果您发现手机丢了,你的反应是?”结果显示:100%的大学生马上烦躁、坐卧不安,原因:社交网络中断了、银行卡安全问题、财务损失可惜、追剧受影响、视听不方便。63%觉得内心不踏实;74%的学生觉得百无聊赖;手机依赖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幻听,只要手机响就觉得是自己的,手机时刻在身边包括吃饭、走路、睡觉、上厕所。
再次,社交障碍问题。社交障碍指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会感到紧张、害怕,不敢、不愿意与人交往,或愿意与人交往但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应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中国青年报通过网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12,098名受访者中,71.8%的人认为对手机过分依赖从而忽视面对面交流的现象普遍存在,55.7%的人认为过度使用手机使人的现实交流能力弱化,46.1%的人认为会使生活圈变窄,29.9%的人表示会陷入更深的孤独。[2]
最后。抑郁心理问题。被我们大部分人所熟知,它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人格障碍。同人们平时所感到的困惑、难过、生气、绝望等负面情绪都不一样。抑郁症的后果很严重,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从心情不佳到情绪低落,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从自卑自弃到悲观厌世,从有自杀企图到实施自杀,抑郁症成为人类的一大杀手。有的著名学者、明星,在我们看来他们都是很光鲜亮丽的,但到最后却选择了自杀。我们要理性看待抑郁心理,保持阳光心态。
三、治疗手机依赖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
患上“手机依赖症”的大学生应积极治疗,可行之道是既要借鉴古人身心修炼方法又需学习当今有效的心理现代调适技巧,这是治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良药。
(一)借鉴古人,加强内心自我修炼调试注意力障碍、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
人的健康的是体、神的统一体,心理健康是人健康的一部分。人的合理、正常的行为是心理健康的表征,异常的言行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日常所表现出的注意力不集中、内心经常焦躁不安等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现。古人认为正气足则邪不可入。借鉴古人,加强内心自我修炼增加定力,忘掉手机使精神安宁、思想清净,保持心情愉悦、身体健康。
借鉴古人心理修炼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借鉴古人培养性格、涵养性情的方法。古代常常讨论“修身养性”,其实指的是培养性格,涵养性情。《论语》中提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本质在于正心,心正则立身,便可修德。修身要达到心胸开朗,思想坦率,不存杂念,交际和谐,对人真诚,善心待人。养性要造就良好的性格修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充满希望与信心。手机依赖症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时间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颐养性情,调神健身。
二是借鉴古人正心、修德的方法。福可润屋,而德可润身。至诚、修身后,便能以德润身。曾子在《大学》中写道:“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这是对诚实的推崇,说的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要从实事求是的自我认知中得到自我满足。为此,在校大学生,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与公益活动,多做好事,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展现自己良好的道德风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有了高尚的品德和有了美好追求,灵魂就是充实和丰盈的,就不再被手机所束缚,内心就不再焦躁不安、抑郁、困惑。
三是借鉴古人调控情绪的方法。内心就不再焦躁不安、抑郁、困惑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调摄得以改变。古人非常注重情绪的调摄。古人的“戒生气、戒自卑、戒嫉妒、戒小人、戒诱惑、平和心”,向我们诠释了怎样进行情绪调控,特别是中医养生家调试情绪的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等,可以让情绪不稳定的人在面对不同场合时有更多的选择,通过调控情绪来提高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对消极情绪的调控不能一成不变,要适可而止,因人而异,因事而行。
由此可见,古人非常注重情绪和心理上的保养,他们的有关论述和成功实践值得我们借鉴。手机依赖症大学生在平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情绪无法调理,心理有些失衡时,可以试着运用古人精神养生的方法。
(二)学习今人,掌握现代调适技巧
心理健康是可以通过不断调试得到改善和纠正的。手机依赖症大学生在产生心理与言行的矛盾时,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现代心理调适方法,自我调整,身体力行地去主动适应外界的变化带来的种种不适感。这种来调节和缓解自己不好的情绪,可以使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其一,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世界、人生和人生价值的总体看法,是进入成功之门、开启成功人生的钥匙。手机依赖症大学生需要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做到对自己的想法和目的有明确的判断,不至于遇到问题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心理负担。
其二,释放身心、加强心理保健。手机依赖症大学生可以按照心理健康标准进行心理按摩,首先要了解自己,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欣赏和接纳自己,情绪平和、稳定,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能使神经系统活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要培养业余爱好。例如,慢跑、游泳、瑜伽、健身操等有氧运动方式,这些运动能使人的身心得到释放,眼界开阔思想上得到启发,心胸会豁然开朗。
其三,培养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从人们的知(认知)、情(情绪、情感)、意(意志)、行(行为)入手。只有达到统一,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手机依赖症大学生要提高认知的能力,要优化自己的个性,培养好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就能拥有顽强的意志力。还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当真正面对挫折时不会害怕和退缩。当我们烦恼和压抑时,要懂得宣泄,例如,向某人倾诉心扉,或者大哭一场,或者找个地方大喊大叫。这也可以转移注意力。例如,打游戏,看电影,散步等,都是很有效的宣泄方法。要学会宽容。宽容即宽恕,能容人。心胸要像大海一样辽阔,包揽众生,懂得宽容别人。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事物和与人相处。如果一个人没有平和、健康的心态,那就很难面对生活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并且怨天尤人,增加许多的烦恼。
其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手机依赖大学生存在社交障碍的心理问题,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会感到紧张、害怕”的社交障碍,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应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周总理说过;“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说明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适应,需要把握三点:一要区分交际对象。对朋友,对亲人要真诚善待,不能苛求太多,否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被亲人朋友疏离,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异常。二要克服挑剔、苛刻心理。在这种心理下,与别人的沟通通常是用让人难以接受的语气,诸如批评、指责、抱怨、唠叨的语气。这种病态的心理,必然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人际关系被破坏。三要培养幽默感。拥有幽默感的人往往都会很受人欢迎,受人喜爱,并能察言观色融入其中,成为瞩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