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开始
——属对
2019-12-18于春婷
◎于春婷
事随境迁,旧时学堂里的国语启蒙课程和训练模式已无复见其踪影。尽管如此,数千年来的文化血脉确实是永存的,我们有责任借助教材唤醒沉睡在血脉中的民族文化基因,把这种中华文化所特有的精微雅致的艺术形式及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传递给学生。教师可通过属对训练,使学生了解汉语言运用的根本技巧,精炼美化作文语言。
一、属对作文的教学目标宜精不宜多
关于属对的学习,不求在一节课中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力求每个学期都有学习、积累、运用和进步。借助旧时学堂里的国语启蒙方式,引导学生由诵读欣赏、积累背诵入手,寻找概括对联的特点,粗略讲授对联的相关常识,从一言到三言,从四言、五言至七言,重在体悟规律、感知兴味、尝试创作。
二、属对作文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不涉难
(一)导语激趣,入情入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导入:在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这样描绘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里提到的“对课”,俗称“对对子”,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课程——属对。属:读zhǔ,意思是连缀,“属对”就是连缀成对的意思。这种旧时学堂里的国语启蒙课程在鲁迅先生的时代还在延续,我们不妨随先生走进三味书屋,与少年鲁迅一起听听私塾里的“对课”:“独角兽”对“比目鱼”。
鲁迅根据学过的《尔雅》,对了个“比目鱼”,寿镜吾听了十分称赞,说“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是有“双”的意思,可见是用心对出来的。“独角兽”其形类似麒麟,乃传说中天上的吉祥之物。“比目鱼”是海中佳品,也是世上的稀罕之物。两物体相对,确为恰切。
【设计意图】通过参与少年鲁迅的对课训练,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对属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借助这种关联课内所学的拓展延伸,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属对由来,回归生活
环节一:“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属对由来。鲁迅儿时的对课训练,如同有趣的文字游戏,但同时也考察其读书之多少、语藏之贫富。这是我们在课文中初识的属对,其实,对联在生活中也是极其常见的,学生可能会提及到:
1.春联——寄祝福:
新年纳余庆 对 嘉节号长春
相传这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于除夕夜在桃木板上写就,作为桃符(古代民间习俗中,把桃木视为驱邪逐鬼的神木)挂在门框上,所以对联又称楹联(楹是门柱的意思)。
2.寺庙联——传教义:
心清水浊 对 山矮人高
3.书房联——明志向:
有志者 事竟成 百二秦关终属楚对 苦心人 天不负 三千越甲可吞吴
4.回目名——看情节:
乱蟠桃大圣偷丹 对 反天宫诸神捉怪
而追溯对联的由来,实际是从律诗中的对仗脱胎而来。律诗因其格律严整而得名,尤其颔联颈联更是对仗工整,律诗中的对偶,叫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的来历。
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设计意图】属对入门的第一步,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见这样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这都是我们汉语的特点之一:鲜明的节奏感和整齐的结构美。对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自用可以明志,酬赠可以联谊,吟咏可以抒情,观赏可以广闻,还可以用于布置书房庭院、美化山川园林。这种集汉字、书法、文学于一身的中国人特有的“舞文弄墨”的艺术,成为“上登天子殿堂,下入百姓草房”的艺术,成为文人墨客醉心、平民百姓喜欢的艺术,成为家家户户、各行各业的艺术。
(三)属对常识,重在感知
环节二:“大音谐美乐,丽句满清轩” ——属对常识。“音”者,平仄带来的音韵和谐之美;“丽”者,对仗体现的结构对称之美。通过以下属对的简单训练去认识对联、感受对联、对对联产生感性认识。
1.起点浅易,感知为主。
教师给出如下字、词、短语的属对练习:
(1)天 对 地
(2)宾 对 主(客)
(3)三山 对 五岳
(4)海角 对 天涯
(5)花灼灼 对 草茸茸
(6)花溅泪 对 鸟惊心
(7)山重水复 对 柳暗花明
(8)守株待兔 对 打草惊蛇
2.粗讲平仄,概括特点。
(1)完成属对练习一,反复诵读,划分上下句中词语的对应关系:
如:铁肩| 担 | 道义 对 妙手| 著 | 文章
“铁肩”与“妙手”,两个修饰关系的词语相对;“担”与 “著”,均为动词;“道义”与“文章”,都是名词。字数相等、词性相近、结构相同,构成结构上的对称美。体会上、下句字词的对应关系的同时,总结对联特点:上下句的字数相等、词性相近、结构相同。
(2)完成属对练习二,反复诵读,标出字的平仄,体会平仄的交错规律。练习的出发点是从音律上认识对联,体会平仄带来的音乐和谐之美。
所谓平仄格律,主要是针对节奏点而言的。无论五言七言,每句最后一个字算一个音步。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平仄的交错规则可以概括为两点: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相对的两句中是对立的。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对 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一个节奏点都符合平仄格律,一联之中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富有美感。
(3)再读教材中的名对,也可由学生搜集提供,体会上下联联的内容与意境: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 对 白铁无辜铸佞臣(也可对 绿水无涯伴英魂)
对联除了要符合字数、结构、词性和平仄的要求外,还应该关注到内容与意境,所谓“相关”与“相合”,上下联的内容与意境或在同一环境与情节中,或在对立的环境与情节中。至此,师生共同总结对联的特点:
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词性相近
平仄相对
内容相关
意境相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还是重在诵读,不把平仄强加给学生作为创作准则,而是用平仄去涵养学生的语感。属对常识的介绍不求繁杂,但求入门。通过教材中的两项练习逐步总结出对联特点,既可用于赏析,又可作为创作对联的依据。
(四)初试成联,由简入繁
环节三:“日照光文采,云飞动壮怀”——初试成联。运用对联特点,完成教材中“中秋”主题的作文训练,由简入繁,先给出如下与中秋相关的上联,请学生对出下联,不拘泥于原有答案,符合对联的创作要求即可,鼓励学生彼此切磋、共同修改:
1.圆 对 缺
2.月殿 对 天宫
3.清暑殿 对 广寒宫
4.中天一轮满 对 秋野万里香
5.人逢喜事尤其乐 对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话题,自创对联:
月圆花正好 对 酒醉梦已酣 ——原7.13 管畅
举头望嫦娥轻舞 对 俯首叹佳节独酌 ——原7.13 张赢兮
【设计意图】尝试对联创作分为两个步骤,其一是填充成对;其二是自由创作。三五成言,尝试创作;由简入繁,水到渠成。鼓励学生化用读书积累及课内所学的诗词典故及原句短语,为我所用。
三、属对作文的积累拓展循序渐进不间断
“如纳百川,不辞众水;若农服穑,亦有康年。”——积累拓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纳百川”式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若农服穑”般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如纳百川,重视积累
我们可为学生推荐《笠翁对韵》的积累背诵,如: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借助日常语文教学与德育活动,不断练习,力求工稳。
1.学习《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同学们根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创作对联探究小说的主题:
富,即使远在天边有人访;穷,就算近至眼前仅雀栖 ——原7.13 刘子铷
2.学习《圯上敬履》与《晏子使楚》,同学们结合张良和晏子的性格特点评点历史人物,创作对联:
晏子使楚,以智取胜;张良敬履,因忍得书——原7.13 张馨元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我们希望能进一步重视本土珍稀文化、高雅文化在传承中的保护,在保护中的传承。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向世界传播一个原汁原味的国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