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2019-12-18曾晓红
◎曾晓红
民族音乐来自于民间,是表现人民大众生活和生产的音乐,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复杂多变的音乐形式,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由于民族音乐来自于民间,其内容就更贴近于人民大众,是人们比较熟悉和熟知的音乐形式,也就更适用于音乐教育。
一、要增强民族精神印象,凸显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族精神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文化稳定的根基所在,是文化传承、历史进步、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要想增强人民大众的民族精神印象,就必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尤其从青少年开始,促进他们的爱国思想发展,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国家自豪感的新一代传承人。
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众多,各民族的风格也不相同,拥有着各自的民族特点和地域风采。比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表现出渝东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又如湖南民歌《浏阳河》,取自于花鼓戏的唱段,表达了当地人民对于浏阳河的喜爱和对毛主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又如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取自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来歌颂工农红军的抗争历程,表达了人民对于新中国的期望和热爱;还有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既体现了新疆的地域色彩,又歌颂了毛主席和共产党。像这样的民歌,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数不胜数,有的歌颂祖国歌颂党,有的赞美山川与河流,这样的歌曲用于教育当中,能够让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感受,慨叹祖国的大好山河,由心的爱上祖国这片土地,并且感染上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除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音乐之外,还有像《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满江红》《大刀进行曲》等音乐,极具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青少年在音乐当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历程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要提高音乐审美意识,彰显民族音乐素养
提高审美意识,是音乐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其表现在对于音乐旋律的感受,对于音乐节奏的律动,对于音乐意境的感知,以及对于音乐美的认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别,其艺术特点就在于通过调动人的听觉,来激发听者对于声音产生额外的认知和理解,形成一种新的思想和表达,无论是崇高的、伟大的、美好的向往,还是悲伤的、痛苦的、遗憾的经历,在音乐中体会这种情感的能力,就是对于音乐审美的能力。
要想提高青少年的音乐审美能力,民族音乐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很多传统的乐器所表现出来的音乐,都离不开“雅静善美”的范畴。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拥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在诗文中就表现出了宛转悠扬、宁静隽美的意境,而当传统文化与音乐相结合,形成的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更是凸显出“雅静善美”的浓重色彩。除此之外,像古筝、古琴、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的音乐之下,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就更具艺术美,如果青少年在不断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其音乐审美的意识必然会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也随之进步。
三、要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展现传统文化风采
民族音乐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民族音乐就是在丰富民族文化。在更多的情况之下,民族音乐更像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帮助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形成独特的文化风采。
上述提到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对古诗歌的一种音乐体现。又如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虽然小提琴属于外来的音乐文化,但《梁祝》却是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故事,位列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在借助外来的音乐形式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了全世界。这就是民族音乐对于传统文化的作用,由此看来,运用于青少年的教育当中,亦能达到推广传统文化的功效。
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有来自于民间大众的思想反馈,对于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传播有极大的推广作用;有来自于传统乐器的“雅静善美”,能够推动审美意识的发展进步;还有传统文化的集结和融合,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