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逻辑*

2019-12-18

教学与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革命思政

一、价值逻辑: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探讨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明确革命文化与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总体蓝图之间的关系,考察革命文化在上述各个视域下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回答“为什么要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首要问题。革命文化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中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之时代新人的不竭源泉。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符合教学需要,利于文化传承,契合现实诉求,体现了三位一体的价值逻辑。

(一)教学需要:革命文化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革命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文化成果、中国近现代史实践历程的精神凝结、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基因以及培育当代青年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源泉,在思政课四门课程中均有体现,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认识革命文化提供了基本立场,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文化成果。首先,革命文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之革命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鲜明特征。其次,革命文化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要求我们要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彻底的革命性,这些在革命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第三,革命文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既是对革命规律的认识总和,又是革命历程中人们的思想成果,还是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研究革命文化提供了历史载体,革命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史实践历程的精神凝结。首先,革命文化的形成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历程,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政治追求、完成近代中国历史主题而不断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文化结晶。其次,革命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精神浓缩,它以红船、井冈山、长征、延安、西柏坡等革命精神为主要呈现。第三,革命文化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文化血脉之中,在当前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要表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考察革命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革命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基因。首先,革命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质相通。它既是毛泽东思想中对党员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之作风要求的精神来源,也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的精神基因。其次,革命文化蕴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特别是文化纲领之中。第三,革命文化以执政为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价值内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具有完整的思想脉络。

“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为弘扬革命文化提供了道德土壤,革命文化是培育当代青年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源泉。首先,“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人生追求,是大学生立志的导向,而革命文化正是这一人类崇高追求的集中体现。其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崇高理想,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伟大抱负,而革命文化正是无数共产党人理想的高度凝结。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而革命文化正是中国精神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革命文化在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分布十分广泛,但内容各有侧重,作用指向不同,鲜明地体现了各门课程的特点和重点。使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符合教学需要,有利于使老师和学生以革命文化为抓手和线索,既能够更好地理解四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又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整体脉络、形成总体思路。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披着兽皮,敲打着石头载歌载舞,最原始的歌舞诞生了。当他们祭祀()神明和先祖时,负责祈祷的人一边跳舞一边念祝词,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口增长、战争胜利等,这种舞蹈与唱词的组合就是原始戏曲的雏()形。

(二)文化传承: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中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这一论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为坚定文化自信铺设了前提。革命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厚的滋养,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涵养和培育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中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初始之“根”,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果”。文化性是革命文化的本质属性,它来源于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和气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爱国至上,精忠报国”、“一身正气,救民于火”、“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克己自律,两袖清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与革命文化本质相通,一脉相承。革命性是革命文化的核心特征,它来源于革命文化的生成过程。革命文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孕育而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成果,它与中华民族以往的任何文化相比,在主导思想、价值目标、核心内容、精神形态上都有着本质区别,具体体现为不同历史阶段中各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精神。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革命文化的时代之“魂”,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之“基”。时代性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革命文化的现实要求。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今,世情、国情的巨大变化带来了各种思潮的变幻激荡,更加需要我们赋予革命文化以时代内涵,以此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历史性是革命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的丰富资源。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7页。传承革命文化有助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革命精神的感召力和革命传统的影响力,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基石。

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是联结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重要纽带。使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利于文化传承,能够以革命文化为出发点,向前为学生们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向后为学生们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精髓。只有使当代大学生明晰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才能使他们自觉作为文化传承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在传承中发展文化内涵,在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三)现实诉求:革命文化是培养担当民族大任之时代新人的不竭源泉

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注]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这一论述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总体蓝图中的首要问题,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方向目标。革命文化在育人过程中既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又具反向的抵御作用,能够很好地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与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是培养担当民族大任之时代新人的不竭源泉。

革命文化的正向促进作用既是宏观的,又是具体的。对中华民族来说,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相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动全民族文化繁荣复兴的积极能量。对青年个人来说,革命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人性魅力,天然地具有思想感染力和吸引力。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只有精神才能锻造精神,没有什么比鲜活的历史更能够触动他们内心深层的情感,让他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所在,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把握机遇,为实现人生价值、担当民族大任而努力奋斗。

革命文化的反向抵御作用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历史地看,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与落后腐朽的文化进行斗争,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就是“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现实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纷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文化阵地,敌对分子就会乘虚而入。革命文化中比比皆是的正能量,不仅能够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坚定共产党员的信念、促进人民团结抗争立下汗马功劳,现如今也能够作为抵御消极文化的一把利剑,斩断不良文化滋生蔓延的源头,为培育时代新人清扫思想环境。

在我国教育事业总体蓝图中,革命文化起着为首要问题的解决贡献能量的作用,是净化整体社会风气、鼓舞个人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使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利于以革命文化为重要媒介和坚实后盾,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充分获取积极的精神指引,掌握辨别和抵御消极文化的斗争力量,从而能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紧密相连。

二、问题逻辑: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现存阻碍

自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之后,高校文化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和教育载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了更多侧重。革命文化以其在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广泛分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在育人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当前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仍然存在一些阻碍,主要表现为革命文化的历史真实性未得到充分阐释、现实指导性未得到足够重视以及时代重要性未得到全面分析。它们分别对应着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和体悟价值这一层层递进的教学目标,构成了由表及里的问题逻辑。

(一)知识欠缺:革命文化的历史真实性未得到充分阐释

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初级目的是让学生以革命文化为抓手,获得四门课程的重点知识。然而,由于革命文化孕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距今天已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学生接受起来容易有陌生感。同时,教材采用的革命人物案例或来源于残酷的战争之中,或发生于艰苦的困境之中,离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这大大增加了学生们共情和共感的难度。学生们在教学的开篇便可能对革命文化的真实性产生疑惑:革命英雄那些先进事迹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使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突破口,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对革命文化这一教学载体的认同感与关注度。

对革命文化本身进行定位和定性,将革命文化还原到历史场景中进行充分阐释,使学生在知识层面对其历史真实性有初步了解和认识,从而明晰革命文化的发展历程、体会其本质内涵,这是使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前提。但许多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略过该环节,在教学目标上急于求成,绕过初级直奔中级而去,使得教学这一逐步深入的过程缺少一个扎实的基础,在起点就留有问题,在初始就火候不足。学生的前提困惑得不到解答,学习热情就会大打折扣,学习效果就难以达到课程预期。

(二)方法不当:革命文化的现实指导性未得到足够重视

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中级目的是让学生以革命文化为线索,明晰中华文化的发展理路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力量来指导生活,这离不开理论与现实的充分互动。然而,当前在对革命文化进行讲解时,还存在着方法不当的两种现象。一方面,只讲理论不讲实例,回避热点和敏感问题;另一方面,不能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引导,只进行空洞说教。学生们不禁会问:革命文化这么抽象,革命人物如此高尚,但这些和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使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关键点,它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接受和理解革命文化,能否作为文化传承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做到用理论指导现实,用现实发展理论。

将革命文化与学生个体的主观经验、外部的客观环境加以联系,把抽象的革命文化放置于日常生活中并结合实例加以讲解,使学生在方法层面既能够从理论中领悟革命真谛、把握初心使命,又能够在其指导下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在理论与现实的互动中坚定文化自信,这是使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重点。但有些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这一环节把握并不到位。或是使用案例大而无当,没有经过认真推敲和再加工,或是不能对热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两种做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容易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分析现实的方法,反而会大大影响革命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无形中降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为学生主动接受和灵活运用革命文化设置障碍,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添阻力。

(三)价值短板:革命文化的时代重要性未得到全面分析

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以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引领,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命运之中,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然而,现如今在对革命文化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呈现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红色地带,而对其中的灰色和黑色地带避而不谈。在对革命文化的时代作用进行讲解时,往往只宣扬其正向促进作用,而对其反向抵御作用一带而过。这就使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处于缺位状态,使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时代重要性形成了片面认识。他们的脑海里盘旋着一个疑问:既然当前我们的思想氛围如此和谐,舆论环境如此明朗,革命文化是否可有可无?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使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落脚点,它决定了学生能否正确认识我国思想舆论领域的基本情况,准确评价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辨别和抵御消极价值观的力量,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三观。

全面分析革命文化所处的思想环境,所发挥的时代作用,令学生在价值层面进行深入思考,使其既能够把握思想的主要旋律,又能够分辨其中的少数杂音,从而养成客观的理性思维、形成准确的价值判断,能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这是使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导向。但许多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对这一价值取向引领并不到位,存在着过于追求高大上的倾向,以至于忽视了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现有思潮的多样性以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奶”的关键时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乐于模仿,若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掌握斗争工具,就容易不明真相,认识模糊,被所谓的“普世价值”蒙蔽双眼。

三、实践逻辑: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考察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主要功能,完成好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需要将思政课看作一个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为载体、课程为依托、历史与现实相互动为方法、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为导向所构成的整体系统,并将革命文化贯穿于各个要素之中,旨在实现教师与学生相协同、硬件与软件相配套、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呼应的“整体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中把握基本原则、提供有力保障、贯彻主要方法、明确根本目标,落实“四位一体”的实践逻辑。

(一)把握基本原则:教师与学生相协同

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所能达到的效果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直接挂钩,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密切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住教师与学生相协同这一基本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革命文化学深学透,加强对各门思政课中革命文化的研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时,要将革命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深刻分析革命文化对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的继承、对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遵循。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要将革命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之中,充分阐释革命文化与“一条主线”、“四个选择”的契合。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时,要将革命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历来的理论成果之中,鲜明体现革命文化对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指引。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要将革命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道德观教育之中,大力彰显革命文化对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培育。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做革命文化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注]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和认同。另一方面,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倍加珍惜青春时光,以更加积极的精神状态、更加坚定的思想信念投入到思政课的学习中,自觉加深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并将其贯穿进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之中,让文化自豪感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民族自信心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二)提供有力保障:硬件与软件相配套

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离不开课堂这一主要载体,这要求我们做到硬件与软件相配套,为革命文化的应用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要从硬件上着手,完善硬件设施,让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光电、移动客户端等新型教学媒介,使革命文化在思政课中“活”起来,增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拓宽教学可以依托的平台。例如,基于VR技术构建的虚拟历史博物馆等,正在成为日后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的新推手。学生在自己的手机或电脑客户端登录,即可虚拟全景访问革命历史博物馆,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岁月的轰轰烈烈,学习革命人物的鲜活事迹,体悟革命精神的感人至深,让革命文化真正在思政课上走近学生群体,走进学生内心。另一方面,要从软件上改进,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室内课堂教学中要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但切忌过度关注教学方式而忽略教学内容,出现教学的技术性异化。在室外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形式多样的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丰富多彩的革命文化体验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要优化校园整体文化环境,使学生们无时无刻浸润在文化的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地得到熏陶。例如,可以将革命文化与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除了开展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专题讲座之外,还应鼓励校园社团以文字、图片、演讲、歌曲、舞蹈等各种形式,展现当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体悟。要在注重理论性的同时兼具趣味性,从而既能够阐明革命文化的理论价值,又能够体现革命文化的时代创新,既能够在学理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又能够在情感上得到学生的认同。

(三)贯彻主要方法: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以课程为主要依托,要求我们掌握并贯彻正确的授课方法,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讲好课程内容。首先,这是由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关系决定的,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之特征、观点和方法经历中国化后的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出发点是实践中的“人”:“我们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实践中的“人”也正是革命文化的创造主体,他们是从历史到现实不断发展着的,这说明了革命文化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理论特质。其次,这是由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中的地位决定的。革命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孕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征程中,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现如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面貌重新登上时代舞台,这体现出革命文化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发展历程。最后,这是由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决定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强调用文化这一主线贯穿学生从获取知识到掌握方法再到体悟价值的整个过程。这一目标具体到革命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讲授,则体现为使学生从“明晰发展历程,体会本质内涵”到“领悟革命真谛,把握初心使命”再到“应对风险挑战,探寻当代价值”,展现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之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授课理路。

(四)明确根本目标:理论与实际相呼应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也是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根本目标,只有在理论与实际的呼应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革命文化的精髓要义,并以其为指导,增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这要求我们用好革命文化的案例,体现革命文化的现实联系性。用好案例包括选好案例和讲好案例两个方面,选好案例是讲好案例的前提,讲好案例是选好案例的目的。好案例往往集典型性、真实性、生动性、时效性、启发性、针对性于一身,其反面则往往表现出娱乐性、空泛性、随意性与死板性的特点。教师应该练就一双慧眼,善于筛选出恰如其分、典型妥帖、灵活多样的优质案例,为讲好案例打下基础。好的案例讲授必然是艺术和技巧的完美平衡,即既能够在艺术层面处理好“准与精”、“疾与缓”、“新与旧”、“庄与谐”之间的关系,又能够在技术层面将旧案新讲、巧设悬念、打磨细节、感同身受等授课技巧融会贯通。只有选好案例和讲好案例都落实到位,才真正算得上是用好了案例。另一方面,这要求我们讲透革命文化的道理,彰显革命文化的理论说服力。讲透道理不是简单地进行理论灌输,而是要沿着从挖掘理论到拓展理论再到运用理论的逻辑理路,使学生以革命文化为载体,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掌握分析当前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能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使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首先需要以价值逻辑为出发点,充分理解革命文化在促进思政课教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之时代新人中所起到的“三位一体”的重大意义。其次需要以问题逻辑为着眼点,逐步理清革命文化在知识、方法、价值层面所体现的由表及里的现存阻碍。再次需要以实践逻辑为落脚点,把握教师与学生相协同的基本原则,提供硬件与软件相配套的有力保障,贯彻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主要方法,明确理论与实际相呼应的根本目标,以系统性思维完善落实“四位一体”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思政课革命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