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19-12-18李晗琦

魅力中国 2019年27期
关键词:医卫医疗卫生工匠

李晗琦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中国的重要民生课题。对于医药卫生行业来说,技术过硬、素养优良的专业人才是保障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在提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时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1]。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高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短板,而输送高质量人才是弥补这一短板的关键。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学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后备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因此,提升高职医卫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定程度上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作为制造行业的精神追求,近年来工匠精神在各个行业的通用价值日益凸显。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理念为医药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养分,对提高行业整体服务质量有重要的驱动作用。作为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后备人才的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解决问题的源头对策。走出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认知困境,明晰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找到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认知分析

认知促进行动。要探寻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必须首先解决培育主体的认知问题。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主体包括三个层次:宏观主体是医药卫生行业,具体实施主体是高职院校,微观主体是学生个人。医药卫生行业对从业者非技术职业素养养成的不重视、高职院校对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忽视以及学生个人对工匠精神培养的认知不足共同构成了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认知困境。鉴于此,要培育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引导不同层次的培育主体走出认知困境,使其充分认识到培育工匠精神的巨大价值,进而调动培育主体的积极性。因此,从理论上揭示工匠精神的运行规律以解决工匠精神价值培育主体的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工匠精神,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2]无论是中国古代工匠对造物技艺尽善尽美的追求,还是近代西方制造业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精细化要求,都强调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知、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诚然,工匠精神更多是制造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但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工匠精神应当从造物向育人转变,只有从业者具备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就从业个体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行为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养成,因此工匠精神培育要从在校期间抓起。“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被写入高等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的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目标。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个体自觉认同所从事职业,主动学习钻研专业技能,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尊重、关心病患,在得到所在组织及病患的认可和肯定后,进一步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形成增强个人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对行业主体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其价值主要通过组织管理来实现,由个人传导给组织,再由组织影响个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从业者个人发挥工匠精神对病患给予细致周到的服务,不断改进专业技能,这一行为被所在单位乃至行业作为榜样广为宣传,在全行业形成关爱患者、钻研技能的良好风气,进而影响每一个从业个体,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就高职院校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教学资源,其作用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中。工匠精神与教育的共同点是育人。工匠精神中追求精益求精、德艺双馨的理念精华为当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文化养分。作为培养治病救人从业者的医卫类专业,在关注技能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工作。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医卫类专业教育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职业素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二、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难

在医患关系面临挑战的大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非技能职业素养成为行业对学校的迫切需求。目前,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着来自行业、学校和学生个体的现实考验。

(一)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人才缺口较大,缺乏培育工匠精神的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自2012年起逐年攀升,从2012年的912620个增长到2017年的933024个。与之相对的是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数量却与之相对在逐年下降,从2011年的1126443人下降到2017年的968611人[3]。首先,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未来一段时间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将继续增长。然而由于工作环境差、待遇不佳、发展空间受限等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流失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改善基层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国家推行了高等医学院校农村定向免费培养,但签约的定向培养生,却存在抵制在基层工作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医联体的构建,使得医疗机构之间联系加强,导致高级别医院“挖墙脚”的现象频频产生。”[4]这一现状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其次,相比其他专业,我国对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办学资质的审核更为严格,因此未来我国具备医卫类专业办学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将保持稳定,且其招生规模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需求的持续扩大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数量的相对稳定所形成的不平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供需不平衡导致行业环境缺乏培育工匠精神的压力。

(二)高职医卫类专业存在技能培养倾向,工匠精神培育动力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普遍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任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务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高职院校教育者大多认为工匠精神培育属于“虚”的范畴,对其重要性重视不足。校企合作、理实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主流人才培养模式。相当一部分企业更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效益,要求招聘人员能够尽快上岗创造效益。高职医卫类专业的对口就业岗位多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岗位或各级医院的基层岗位。这些岗位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从业者上手快、技术熟练、稳定性强,而对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则不甚重视。以某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为例,企业作为联合培养方,通过开设企业冠名班参与学生的在校培养,但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更倾向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实际录取中对职业精神等重视不够。高职医卫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倾向不利于医疗卫生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个体素质偏低,缺少培育工匠精神的坚实基础

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个体的素质。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存在本科比专科好的观点,大部分家长甚至让成绩差强人意的孩子去读三本也不愿选择高职院校。加之国家的高考录取主要依据高考成绩,而从高到低的成绩对应不同档次的学校已经成为高考制度的一部分,而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是位于最末一档的。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只能来自分数较低的学生群体。虽然高考成绩低不代表学习能力差,但从大概率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生源并不是最优秀的群体,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低于本科院校。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受众,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和整体素质不高,使他们讲大部分精力放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掌握上,从主观角度上不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接受。

三、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培育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有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立足现实问题,面向未来发展,从认知和实践的双重角度探索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

(一)夯实价值认知,强化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前置条件

国家有关部门和医疗卫生行业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所有培育主体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以及其产生效益的机理,调动整个行业和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培育主体在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培育的运行机制,有助于夯实其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从而强化工匠精神培育的前置条件。只有工匠精神培育主体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培育的巨大潜力和其能够带来的长期效益,培育工匠精神才能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风气,成为医卫类高职院校的教育自觉,成为医卫类专业学生个人的行动导向。

(二)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行业环境

当前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障碍和困难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体制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这一不平衡现状导致的。“高职医卫类人才需求与供给数量失衡、质量失衡与资源配置的区域失衡是医卫类职业教育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5]因此,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制定适度倾斜政策,吸引和稳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医卫类专业人才到基层就业。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在落实编制、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向基层适当倾斜,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安心本职工作,从而达到稳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目的。

2.加强继续教育,形成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长效发展机制

结合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创新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模式,改变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因工作任务繁重无法参加在职培训进修的状况。制定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需求的培养培训计划,保证每一位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都享有在职培训、深造的机会,形成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长期职业发展的机制。

3.加大全科医生投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转型发展

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又称家庭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技术人才,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地位,全科医生始终处于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最底层。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1]。“只有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密切配合,才能使医疗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的T字形结构还未形成,全科医生不足30万人,人才缺口较大。同时,全科医生服务能力不足,难以取得患者的信任。”[6]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全科医生的投入。一方面,建立专款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专业人才加入到全科医生队伍;另一方面,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中体现全科特色,鼓励在职从业人员转型为全科医生,对于在职全科医生,优化其薪资机构,形成有利其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将人才留在基层。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高职医卫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内生动力

由于教育定位原因,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医卫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重技能、轻德育,这一现象导致高职医卫类专业缺乏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不解决内部动力的缺乏问题,就无法真正将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落到实处。首先,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不仅要有知识技能的掌握标准,还要体现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让工匠精神教学成为高职医卫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其次,通过宣传教育,医院带教等途径,使高职医卫类专业任课教师认识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鼓励其积极探索知识技能学习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结合方式,让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学生所有课程学习中去。再次,针对高职医卫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与工匠精神培育联系紧密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免费医疗服务、卫生下乡等活动,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

(四)改革现有招生机制,夯实高职医卫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个体基础

医卫类专业是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专业,要求学习者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虽然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但总体素质仍然偏低。此外,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导致很多优秀学生宁愿选择分数较低的本科其他专业就读。学生文化素养水平偏低不利于高职医卫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改革现有招生体制,优化高职医卫类专业生源,为增强高职医卫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个体基础提供了源头思路。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刘玉村就强调“想办法让医疗卫生行业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国家卫健委、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鼓励医卫类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符合医卫类专业育人规律的招生体制,在政策和经费上予以相应的保障。在设计高职医卫类专业招生制度时应坚持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并重的原则,拓宽招生渠道,发掘优秀人才。首先,可到所在地区的高中现场选拔学生,考评合格者可提前录取;第二,对于已经在其他高校就读的学生,设置一定的报名条件,通过考评者在就读医卫类专业时可申请提前毕业。第三,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临床经验丰富但缺乏学历的从业人员纳入到招生范围中,选拔优秀的从业者进行学历教育。

猜你喜欢

医卫医疗卫生工匠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90后大工匠
两会医声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新发展阶段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提升对策
工匠风采
急救知识普及
构筑医卫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工匠神形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