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直指金沙江(外一篇)
——红军长征过丽江

2019-12-18树发生

壹读 2019年7期
关键词:石鼓船工渡江

◆树发生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以机动灵活的战略转移。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相继进入云南境内,转战乌蒙山区,回旋在黔滇边界。历时1个月,冲破层层围堵,甩掉敌人。3月30日,红军总部朱总司令电示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到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以大举北进。红二、六军团开始以抢渡金沙江为目标的战略转移。红军寻机突围,直插滇西,星夜兼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径直向金沙江上游的丽江奔袭而来。蒋介石判断红军会从宾川、永胜地区过江,派空军在这一线金沙江两岸侦察轰炸,令沿江各县毁坏一切渡河船只和渡江器材,封锁江面,修筑1034个碉堡,成立江防12个大队,纠集当地武装四五千人,而红军出乎意料地选择在丽江石鼓渡江。

红军来到丽江城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地方土豪劣绅大肆造谣,污蔑红军,吓唬老百姓,妄图离间红军与人民的关系,不少纳西族同胞躲进山里,纳西族开明人士和庚吉向老百姓说:“红军是政党的部队,有它的纲领,不会杀人放火,乱来一堂,欢迎才是。”县长王凤瑞得知红军将士进城,为保全地方,将保安大队撤离到白沙深山中,他在四方街集合民众讲话:“红军要来丽江了,只是路过,大家不要惊慌失措,要写标语、举彩旗和准备伙食去迎接。”

4月23日,红二、六军团进入鹤庆地区集结,休整一天。24日红军先遣部队从鹤庆来到丽江东元桥和玉龙锁脉,受到100多名手持彩旗的纳西族、白族同胞的欢迎,红军战士异常兴奋。25日,红二、六军团兵分两路: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率领红二军团为右路,从鹤庆县经过丽江县城取道石鼓;副总指挥肖克、政委王震、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副主任袁任远率领红六军团,从鹤庆取捷径经丽江螳螂坝、九河、白汉场、望城坡直达石鼓。红二军团主力部队一路从鹤、丽交界的西哨村,经过七河坝至玉龙关,过漾西沿蛇山直走玉龙锁脉。一路从西关到漾西林光村背后沿小路经五台直达县城。

红二军团进入丽江城,在丽江县城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渡江北上的政治总动员,积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同时,红军广泛接触群众,发表演讲,传唱歌谣,张贴布告,书写标语,散发读物,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宗旨,争取各族各界民众对渡江的支援。红军纪律严明,对民众秋毫不犯,深受民众的拥护。红军派出兵力打开监狱,释放48名被关押的劳苦群众。其中放出来的大研镇青年桑乐天,主动报名给红军带路,送红军渡江。红军打开监狱救群众的消息一刹间传遍大街小巷及附近村寨,原来不明真相跑出去躲避的百姓奔走相告,陆续地回了家。裁缝们立即响应号召,动员35个师傅,17部缝纫机,分散在7个地方,连夜为红军赶制衣帽,和士强等4人用一个晚上就缝制了军帽37顶,裤子16条;张兆华等6人缝制了军帽90多顶,米袋100多条。和履道等14名青年自愿参军,许多妇女背米拿肉送菜给红军做饭。丽江商会的李荫候、杨启明和牛兆南帮助红军用“滇票”兑换成银元,想方设法为红军在途中用银元购买物资提供方便。各商铺纷纷恢复营业,把大量的红糖、咸鸭蛋、生姜、盐巴、辣椒等过雪山的必需品以合理的价格卖给红军。红军对罪大恶极的5户土豪劣绅的财物进行没收,集中在商号,然后分发给贫苦群众。打开地方政府存集的谷仓,筹作军饷救济贫民。

有红军住在大研镇年新民家,见他家缺衣少食,晚上睡觉只盖一床粗糙的破羊毛毡子,非常同情。夜里见年新民入睡后红军就给他盖了一床棉被和一床棉毯。第二天,红军要走了,一位战士又送来一部缝纫机,并对年新民说:“老乡,用它找碗饭吃吧!”年新民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好。

红军得知王孙、和仲清二位是木匠师傅,会扎筏子,就动员他们到石鼓帮忙扎筏子。这两位木匠不但答应帮红军扎筏,而且愿意邀约更多的木工,跟红军一起到石鼓去,帮忙抢渡金沙江。

总指挥贺龙在丽江城了解到金沙江边鲁桥乡副乡长王缵贤先生比较开明,便写信给他,动员船工,帮助红军渡江,总指挥贺龙署名信的内容是:“缵贤先生大鉴,此次大军道经贵地,因事先未遣派员拜谒左右,以致有惊台端。兹为冰释,望希请勿疑惧。闻得贵地渡河船筏,一律隐藏东岸,此诚不幸之至。字到请阁下将渡河船筏一并派人驶来,以便大军北渡,事竣当给重重劳金。决不至误!第三路军总司令贺龙(章),阴历三月五日。”

向石鼓挺进的先遣红四师带着总指挥贺龙的署名信,在江边沙坝遇到石鼓纳西族青年陆昭,请他帮助把信送到交给王缵贤先生。陆昭到达木取独,找到了王缵贤先生。王缵贤先生看到贺龙总指挥的署名信,认为事关重大,并为红军以礼待人所感动,立即叫船工杜有发、徐栋才和陈双友,到江对岸渡口把隐藏的一艘船连同中甸县属的船工赵锡敏和马光友一并找来,等待红军过江。

25日下午,先遣红四师到达石鼓,当地区乡政府的官员已逃避无余,刚修筑起来的5座碉堡空无一卒,沿江船只被勒令隐藏,仅有海洛塘的1艘小船来不及转移,前卫骑兵队找到了李顺才、李有章、寸得新、寸得明、和万育等5名船工。先遣队就立即勘察和选择渡江点起渡。同时,组织了22个铁、木匠,投入了紧张的技术器材和抢占江上游渡口的准备工作。他们扎了许多筏子,但由于大江转弯处水流湍急,木筏发挥不了作用。石鼓海洛塘江面较宽,对面又有一大片开阔沙滩,不利于隐蔽。因此,傍晚将这只小船逆水向上拉到离石鼓不远的木瓜寨渡口。但是仅有这只小船是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渡过千军万马的,因此,几位师傅随部队继续向上游延伸寻找船筏渡口。于是先遣红四师十二团在师长卢冬生指挥下,当晚,部队点起火把从木瓜寨渡口连夜起渡。在木取独渡口得到了王缵贤先生已准备好的1只船和5名船工的帮助,至26日红四师全部渡完,沿江北上,进抵吾竹地区。在格子渡口找到1只船及木福、王瑞林、周崇礼、阿乐清、田宝亭等5名船工。27日凌晨,又在士可渡口和上游10华里的羊犁石渡口各找到1只船和李茨里、阿拾炳、周长寿、任有志、和炳仁、彭老三、彭琪等7名船工。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率二军团部直属队,在格子、士可渡江,红五师、红六师继红四师和军团部之后,分别在木瓜寨、木取独、格子、士可渡江。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率六军团部,教导团和红17师,继二军团之后渡江。红16师为全军殿后,监视追敌,掩护渡江,辗转向巨甸推进,于27日傍晚抵达巨甸。在余化达渡口找到1只船和谢怀敏、熊占奎、刘寿松等3名船工;在苏浦湾马场又找到1只船和船工周全、周祥、刘神保等3人。28日拂晓开始从余化达渡口渡江。28日傍晚,担负警戒任务的47团张铚秀营部,最后在上游丁兰木渡口安全渡江,进抵格鲁湾宿营。

在抢渡过程中,红五师15团7连战士在士可渡江口乘船拉马泅渡时,因为马不敢下水而用力往回拖,使船头失去平衡沉入江中。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曾在红军长征途中身负重伤而失去一只臂膀的师长贺炳炎立即组织抢救,派船急驶到出事地点。船工彭氏父子2人从中甸一侧撑另1只渡船救出21名战士,被红军解救出来的尹学富,眼看险情,沉重应对,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立即驾着木筏奋力驶向江中,救出了连长和司号员,有6名战士凫水上岸,其他10多名战士被湍急的江流冲走,在此光荣牺牲,士可渡口的船工周长寿,也在抢救红军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军渡江后,在丽江境内还留下一批不能随军继续长征的伤病员。

蒋介石发现红军从丽江石鼓渡口北上,紧令地对部队加紧追击,派飞机疯狂地窜到石鼓的木瓜寨、木取独和格子渡口上空投弹轰炸,但取道渡江的渡口两岸高山险峻,敌机不敢低飞俯冲,对红军渡江并大无碍。渡江结束后,为防止敌军利用这些船只,除把巨甸渡口的船只打破后沉入江中外,其余各渡口的船只全部隐藏在东岸。给每个船工几十块银元,作为酬谢。

自4月25日下午从石鼓附近木瓜寨渡口开始,至28下午的巨甸渡口结束为止,主要在5个渡口,历时4天3夜,连续紧张而有秩序的抢渡,仅以7只木船,几十只木筏,28名船工,把18000人马,神速地从金沙江西岸送到东岸,将追敌远远地甩在自己后头。

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后,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红六军军团长肖克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挥毫疾书《北渡金沙江》:“盘江三月燧烽飏,铁马西驰调敌忙。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后闻鼙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北飞缰。”行进中的红军战士唱起豪放的战歌:“金沙江流水响叮当,常胜的红军来渡江,不怕山高路又远,更不怕敌人来阻挡……”

4月28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联名致电红军总部总司令朱德:“我两军团本日已安全渡过金沙江北岸,渡江时仅翻了一只船,损失人枪□余另□,毙马几十匹,明二十九日,开始向中甸继进,罗部已到地?请告。”

第二天,追兵滇军孙渡纵队刘正富旅进占石鼓,红军已杳无踪影,江边没有渡船,看到留下的标语:“来时接到宣威城,费心、费心!走时送到石鼓渡,多谢,多谢!”只好望洋兴叹。同时,孙渡所率的安思溥、鲁道源、龚顺璧3个旅赶到丽江城,得知红军已经渡江北上的消息,停止了追击。

4月30日,红二、六军团到达中甸,红军总司令朱德来电祝贺红二、六军团:“金江既渡,会合有期,捷报传来,全军欢跃,谨向横扫湘黔滇,万里转战的二、六军团致以热烈的和革命的敬礼。”

7月1日,红二、六军团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名人与丽江三题

徐霞客在丽江的十五天

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徐霞客应木增的邀请,来到了丽江府,宿于通事家,可能太忙碌,在日记中用简短的几句记录了丽江城的街景和木增的官衙。“历象眠山之西南垂,居庐骈集,萦坡带谷,是为丽江郡所托矣。”“郡署踞其南东向临玉河(丽江诸宅多东向,受木气也)。后幕山顶而上,所谓黄峰也,俗称天生寨,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

在通事家,补写几天的日记,二十七日从通事家小楼上打开窗户,看见“其地杏花始残,桃犹初放,盖愈北而寒也。”二十九日从通事家前往解脱林。二月初一日,木增派大把事以白银十两赠给徐霞客,并设宴“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款待徐霞客。初二日,徐霞客受木增之托,为木增撰写的《山中逸趣》作序。初三日,

木增派大把事送来各种珍贵的水果和奇异的点心,以酬谢徐霞客《山中逸趣》作序。初四日,徐霞客受托校正《云薖淡墨集》,此书是一部读书札记,除了读书笔记外,还收录了不少奇闻趣事,花鸟鱼虫小品。初五日,徐霞客请求去中甸,观赏那里三丈六尺高的铜像,木增以路上强盗多,不能前往为由,婉言谢绝了徐霞客。初六日,在解脱林校订《云薖淡墨集》,木增不时派人送来各种食品,徐霞客在日记里记下了解脱林的位置和建筑。初七日,徐霞客夜以继日地校订,分门标类木增的书稿。初八日,离开解脱林,游览丽江的象鼻水等胜景。初九日,大把事又捧着礼物来致谢校书的工作,木增又写信请求徐霞客编《鸡足山志》。在通事家里记录了丽江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习惯。“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其地田亩,三年种禾一番。本年种禾,次年即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停而不种,又次年,乃复种禾”“其地土人皆为麼些,国初汉人之戍此者,今皆从其俗也”“盖丽江土著,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无他姓者”。初十日至木家院,欣赏罕见的大山茶,为木增的四公子评改文章。十一日离开丽江过邱塘关至冯密,结束了丽江之行。

徐霞客在丽江期间,木增先后送给的礼物有许多钱财、用品和食品,这些物质使徐霞客后来的考察游览能够持续下去。之后,徐霞客在鸡足山由于劳累过度病倒了,木增知道徐霞客病情十分严重,且有思乡之情,便派了八个纳西族壮汉用滑竿将徐霞客从鸡足山抬送回家,辗转半年之后回到江阴老家。1641年,正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徐霞客回到故乡半年后,带着遗憾和伤感,闭上了双眼。

刘敦桢与丽江古建筑

1938年,刘敦桢先生到云南调查古建筑时,对丽江古建筑进行了为期9天的考察。

12月8日,刘敦桢先生登越铁甲山,翻过拉市坝,来到丽江城,夜宿狮子山脚下昌隆旅馆,在日记中记下:“丽江附近建筑,已完全汉化,但较昆明、大理,保存古法较多,且详部手法极富变化,遂决留此考察数天。”“丽江无城垣,但北接西康,西北通西藏,为汉、藏茶马交易之地,市面繁荣,似略胜大理”。

次日,刘敦桢先生走访县教育局局长王筱贞,参观民众教育馆,藏书楼。

在丽江停留期间,刘敦桢先生与随同的陈、莫二君先后到城内及城郊东园、白沙等地对古建筑和民居进行全面的调查、测绘、拍摄。

13日,刘敦桢先生的支气管炎重发,前夜终宵未眠,他一边服药,一边翻阅《丽江志》及《徐霞客日记》,摘录一些县志资料,收集《木氏宦谱》。

14日,局长王筱贞提供给他两本纳西文化书籍,一本为东巴经书,一本为纳西象形文字。下午,县长周仰东接见了他,一同赴城北龙王庙,商谈改建戏台之事,然后在县署一起共进晚餐。

17日,刘敦桢离开丽江城,至木家院,经木家桥,匆匆向鹤庆进发。

1940年9月,刘敦桢先生在昆明编纂《丽江县明代古建筑志稿》,对丽江古建筑皈依堂、琉璃殿、宝积宫、大定阁、木氏家祠门坊、忠义坊作了详细的记载。刘敦桢先生这样叙述丽江民居:“省内中流住宅,以丽江县附近者,最为美观而富变化,其平面配置,大体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原则,但天井面积较大,环绕天井之各座建筑,皆具进深颇大之前廊,以备婚丧典礼时设筵宴之用。”“层顶结构,几乎为坡度平缓之悬山式,正脊仅覆筒瓦一层但向两端微微反曲,构成十分秀丽之外轮廓线。”“而屋顶两际挑出颇长,甚至缀以博风板及悬鱼,犹存唐宋遗风。

刘敦桢先生在《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一书中,提及“我国将来之住建筑,苟欲其式样结构,犹保存其传统之风格,并使之发皇恢廓,适应时代之新需求,则丽江民居,不失为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也。”并对丽江民居作出高度评价,发出由衷的赞叹。

吴冠中与玉龙山

吴冠中的玉龙山情结是他当年在杭州艺专的同窗李霖灿勾起的,他曾回忆道:“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从杭州迁到云南,又从云南迁到四川,中途,有几个同学不搭车,学徐霞客的样,徒步走上云贵高原。他们走进玉龙山,路上李霖灿同学给我寄来明信片,一面描写见闻,另一面是用钢笔画的玉龙山速写,真叫人羡慕,遗憾未能跟着去。从此,我一直向往玉龙山,她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

1978年初夏,吴冠中慕名来到丽江写生,他先是在丽江古城街头遥望玉龙山,感觉不过瘾,就走近玉龙山去看她的真面目,多变而飘渺的景色,使吴冠中深为沉醉,在他的回忆文《夜缚玉龙》中,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玉龙山在哪里?看不见,只在头顶上,云深不知处!她也有偶一显现一角的时候,立即又躲藏了,像希腊神话中洗澡的女神苏珊,不肯让人窥见……一个夜半,突然云散天开,月亮出来,乌蓝的天空中洁白的玉龙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了。我立刻喊醒小杨,我们急匆匆抓起画具冲出门去,小杨忙着替我搬出桌子,我哪里等得及,将大幅的纸铺在石板地上,立即挥毫。画成后,我一反平常的习惯,居然在画面上题了几句诗:崎岖千里访玉龙,不见真形誓不返;趁月三更悄露面,长缨在手缚名山。”

吴冠中的丽江之行,创作了大量丽江题材的作品。画下了《月下玉龙山》《玉龙山下丛林》《玉龙雪山》《雪山溪流》《玉龙山下古丽江》《玉龙山下古柏》等作品。水墨速写作品《玉龙山下古丽江》是当年创作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背景是云雾缭绕、白雪皑皑的玉龙山,山高,故不见全貌。玉龙山下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房屋,以黑白色块加以抽象,看似杂乱无章,却显淳朴温馨。右侧是一排造型结构相似的两层小楼,人字形的屋顶上冒出几枝新绿,给天空增添了几分生气。画面中部是一间古朴的纳西族民居,黑瓦白墙,窗户很大,窗台上伸出一枝开着朵朵红花的青藤,一直垂到门廊的瓦片上,顿时让人觉得春意嫣然、生机无限。

吴冠中在谈及后来创作的彩墨版《丽江人家》作品时曾感叹:“古丽江,长依玉龙,但其间遥远,从未相并合影。白山黑城,长相思,今于我笔底相会,天地之谊,母女之情。”

2003年,吴冠中又创作了一幅同名布上油画《玉龙山下古丽江》。他用娴熟的油画笔触,表现无尽的东方意蕴,竟然模糊了油画与水墨的区分。雪山与古城建筑,抽象得只剩下色块。但眼前的绿树与红花,却尽得中国水墨的情趣。玉龙山冰魄雪魂,空灵祥和,如一面照澈人寰、参天贯地的明镜,体现天地间的一种永恒;挤密的丽江古城,房屋鳞次栉比,似是杂乱无章,正是人间春意,映照出一种人生的境界。

猜你喜欢

石鼓船工渡江
石鼓响了
《一叶渡江》作品赏析
赞船工
电影《渡江侦察记》与聂凤智
吕蒙白衣渡江
石鼓书院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命题小品——一苇渡江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