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2019-12-18
题图/毕明
本 期沙龙主题:得罪。知乎上36 个神问答、被沙龙兄弟姐妹们戏称为“36 计”的第29 计。
第29 个神问答:
问:哪些行为容易得罪别人,自己却不容易觉察?
答:太把别人当自己人。
沙龙这一年问答做下来,收获一个破题秘诀:这问题能过孩子那一关吗?
就像面对一个人是否可交、深交,完全可以自问:我愿意把这人介绍给孩子吗?
这期问题,孩子要问,我们会答“记着,别太把别人当自己人”吗?
想来,大家都有答案,放心里就好……
这期有小伙伴儿提议“跳过”:容易写成牢骚。我想了想,不跳吧。人生有多少次碰到悬崖、只能搭梯子过去的关口?行文,只不过锻炼思维方式、寻找破题切口。沙龙每一期都期待新的信息点,大家一起学章法,去了解情绪、事件背后的原因、解决之道。
比如,换个角度,这期答案可以变成:当你没有使用或使用好“非暴力沟通”的时候,会得罪人。
我们常说的“好好说话”,是学科,是心理学中的沟通部分。是学科,就和学数学差不多,有专有名词、定理、推演等,并非想当然。比如,有个职业叫“非暴力沟通专家”,就属于该学科顶端的专才。
不少人做父母之后,意识到了一些问题:怎么和孩子好好沟通?不训孩子,不歇斯底里,不要多年以后发现“得罪”了孩子……这种“得罪”,往往作为一种“因”种在原生家庭、长进孩子潜意识。绝大多数孩子会说:“我并没有怨恨父母啊!”然而,原生家庭的种种烙印,会随着成长图穷匕见,护身还是伤害,无法预知。目前,这种共识很容易达成,案例太多。
上世纪40 年代,南非有一位小朋友,很不爽:“10 岁那年,白人打了我,认为我太黑了;接着,黑人又打了我,认为我太白了。这样的耻辱也许会让任何人想报复社会!”在接下来的18 个月里,这孩子的爷爷每天晚上和他分析一天的经历,区分哪些是“身体的暴力”,哪些是“隐蔽的暴力”,并写在墙上。仅几个月下来,一面墙就写满了“隐蔽的暴力”!
读到这里,如果你已为人父母,想到自己的孩子了吗?
这位爷爷是圣雄甘地,这孩子最终成了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
国外一位爸爸,去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并写了各种小卡片放家里。因为思维、表达等方式的综合调整,并非易事。终于,他觉得不需要卡片了。可有一天,因为看电视和儿子又发生了争执。4 岁的小男孩马上喊:“爸爸,快拿卡片!”
看,孩子对沟通中的有效、正向,最为敏感。
“事事皆学问”,有古老的智慧:事事当学问看,情绪指数降低,成长指数升高,周遭逐渐澄明。如是,各方亲友若相问,我们或许还有底气答:“一片冰心在玉壶。”至于“得罪”,那是别人的思维认定,我们挂怀或想左右,都是贪心吧。
(朱子)
老王的焦虑
毕明
老王最近有点儿焦虑,别人都这么说。
近半年来,老王老家的一个高中同学韩某几乎每个月都要给他打好几次借钱电话。虽说上学时关系不错,可十几年没联系了。而且,当年同学聚会,在老王眼里,韩某很风光,堪称八面玲珑、人脉宽广,咋就突然借起钱来了?老王觉得应该谨慎些。
老王赶紧给同城的另一个同学打电话,问情况。那位同学倒是不隐瞒,说韩某也总给他打电话借钱,说的理由都是欠银行贷款还不上,每月都要还,还不上就要被起诉。深一步问下去,韩某几乎向每个同学都借过钱。老王一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看来韩某这贷款数目不低啊。
在回绝了韩某数次电话借钱后,老王也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韩某对同学只说借钱,也没明确地说他怎么贷款还不上。当然能借给他的也是极个别的同学,基本上是有借无还。当然也有人猜想韩某是不是“瘾君子”,但看气色真不像。有的被韩某借钱电话打烦了的同学干脆就说,不用说借,这次我就看着曾经同学的面上给你打一万块,但仅此一次、就此为止啊。
老王前几天又接到了韩某的借钱电话,这次韩某换了个陌生号码,因为老王没接他的电话已经好几次了。这次老王对韩某直接说家里有病人,随时都可能用钱,让韩某以后借钱就免开尊口。电话对面的韩某听出这次老王是下定决心了,吓得赶忙挂了电话。
后来听老王说,自此韩某再未给他打过电话,但其他同学还是不断接到韩某的借钱电话,即使早已没人肯借钱给他。
老王还说:“以前也是班里的一个同学病重,又没上医保,于是大家凑钱给他看病,几天工夫就凑了十几万,我也捐了。虽然那个同学最后还是没能挽救回来,但至少生命得到了延长。”老王咽了口唾沫,放慢了语速:“和这家伙的绕世界借钱不一样,谁知道他干的到底是啥事情,弄不好助纣为虐,借钱的人也吃不了兜着走。”
旁边的人听了这话,知道老王现在不怎么焦虑了。
痛击
李雄峰
不知道民间的体育竞赛是不是都这样——当实力相差较大、大比分领先对方的情况下,会让对手得些“颜面分”,而不宜“剃光头”。但是,在我这个把体育精神和体育规则看得无比崇高的人心里,这样的“潜规则”真的不好使,更别说遇上“世仇”了。
机缘巧合,最近参加了第三届北京市重点中学40+(四十岁以上)校友足球友谊赛,巧了,又和S中的球队分在了一组。热身的时候,我说:“打S 中,我不用动员!”队友问何故,我便讲了一段35 年前的往事……
35 年前,中小学生们最盼望参加的暑期活动之一,就有百队杯足球赛。那会儿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训练,积攒零花钱置办队服,希望能在绿茵场上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我所在的中学人才济济,在百队杯的小组赛上三战三胜,进入复赛阶段。当大家欢天喜地准备下一阶段比赛时,忽然接到通知——同S 中加赛一场,比赛场地设在S 中,胜者进入复赛。
这事要是放在现在,我们早“翻车”了。因为按照竞赛规程,这场比赛根本不存在。S 中是市重点,他们错过了比赛时间,就应该按弃权处理啊!加赛,无疑在情感上对我们是一种伤害。要说,孩子就是孩子,没有计较什么,只是异口同声地喊道:痛击!
比赛那天,小雨,S 中的土场子泥泞一片。面对实力比我们稍高一筹的对手,我们个个杀红了眼,个个滚成了泥人儿。常规时间,我们战成了1:1,比赛被拖进了点球大战。S 中的学生们组成强大的助威团,拼命给主队加油,同时尽可能地干扰我队。然而,我们顶住了压力,点球击败了对手,“又一次”进军复赛。胜利的那一刹那,我们在S 中的泥地里,抱成一团,和着雨水,有笑的,有哭的……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最看不惯的就是不尊重规则的人和事。
真没想到,今天又和S 中碰面了,更没想到的是,对方又要“故技重施”——一名因红牌停赛的球员要登场比赛,而作为50+年龄组别的比赛,S 中竟派上了多名低龄球员。我在内心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一句有力的话语:“痛击!”
尽管平均年龄比我们年轻很多的S 中很想在这场比赛中击败我们这些“老头儿”,可是没想到,我们这帮老头儿攻有序、退有法,不仅让对手无计可施,而且通过默契的配合,第二节结束前,我队就以5:0 领先对手了。
这时,场上有队友小声商量起来:要不放他们进一个俩的,给点面儿?话虽这么说,可是没有一个人真的放松,依旧奋勇拼搏。最终,当终场哨响起,记分牌上的比分定格在了8:0。
有时候,你不知不觉伤害到别人的时候,反过来会成为最大的受伤害的人。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个好人是上策。
当把沟通当学科时,
至少会想到三个层次:
有问题吗?在哪儿?怎么解决?
这两个故事里,
“原则”成了关键问题。
拿出实力、痛击对手,是坚持原则;
博印象分、违心迎合,是放弃原则。
原则有很多种,
所谓坚持、放弃的界定,
仅基于一时利弊,有风险。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时间往往会把惩罚补上,
并提醒我们笃定做长期主义者,
而不是先要求他人。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木匠
应该有很多人都遇到过“一不小心就把人得罪”了的事吧。这个事严不严重呢,那就要看你得罪的是什么人了。如果是君子,还好说,总能找到机会,当面把事情说开;如果是小人,那就麻烦了。
上周三,约了老金到台球厅“包早”,没想到老金竟把儿子小金也带来了。上次见老金还听他说儿子一年到头儿,几乎天天加班。这两年给他介绍的女朋友,好几个都因为他太忙,吹了。还说小金这些年在公司,干得还不错,应该马上就能升职了。
“哟,咱儿子这是当官儿了,能把活儿都交给别人去干了,这工作时间也能出来打会儿球了?”我一上来跟老金调侃道。
“嘘”,老金忙向我使了个眼色,趁小金去挑球杆,小声儿:“他上周丢了工作,这几天我看他宅在家里闷闷不乐的,就带他出来玩儿会。先别说了,回头我再告诉你怎么回事,他过来了……”
打完球一起吃饭,酒桌上,我终于弄明白了小金是为什么丢的工作。原来,是和他们部门的领导干了一仗。
“之前,我听你爸说,你们部门那个领导对你一直不挺好的吗?”
“好什么好呀!是,我刚到公司那会儿,也觉得他对我挺好的,因一开始,我听他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他当初在我们几个实习生中,一眼看中了我,坚持要把我留下来的。之后,他又总喜欢神神秘秘地跟我八卦一通公司里的人事,好像有多少人都对我很有意见,而巴不得我工作上出点什么错,好看我笑话,而他一直都在保护着我一样……因此我对他交代给我的一些事,尽管有时明知那样做会出一些问题,又或是一些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但心里再如何抵触,还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可他明明知道我完全是照他的意思去做那事,一旦出了问题,他永远会第一时间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而且根本不会为我在大领导面前说一句好话。
“发生了几次这样的事以后,我便也有点烦他了,不想再被他当枪使了,结果他就记恨上我了。从此,就开始处处给我使坏,甚至还经常跑到大领导那里打小报告,弄得公司上下都觉得我好像除了会给领导添堵以外,就不会干别的……
“终于,忍无可忍了,在我知道了他又一次跟人传我闲话的时候,我就跟他干起来了。结果,我被炒了鱿鱼。”
听完小金的讲述,原本我都已经想好的劝慰,竟一句也没说出来,只喃喃给他说了一句:“孩子,我真是羡慕你的年轻,不过你一定牢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不讨好的“我以为”
董岩
白静跟老陆分手时,朋友们都很吃惊。因为世俗地看,老陆的条件太好了:长得帅、人品好、工作好,对白静还细心体贴,虽然只比她大两岁,却对她宠溺有加。但一年后,白静却跟他分手了,分得很干脆,她嫁给了一个看起来哪里都不如老陆的男人。
多年以后,朋友聚会,再次聊起老陆,知情人透露,他真的很优秀,在另一个城市娶妻生子,有自己很好的事业,过得挺美满。有好事者问起白静,当年为什么要分手?白静淡淡地说:“他对我确实很好,但是那是他以为的好,我虽然小他两岁,也要被尊重,不喜欢事事被他安排!”
这是什么鬼?与她现在辛苦的生活比,有个人对你好,帮你安排,不好吗?白静回答:不好。
白静并不是矫情,也不作。她虽然柔和,但并不懦弱。老陆按着自己以为最妥帖的方式照顾女友,安排白静的一切,并没有让她欢喜,反而让她选择迅速逃离这段感情。这样的事,或多或少,在某个领域我们都曾遇到过,这就是我们以为的好,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包办,没有了边界,没有了沟通,反而适得其反。
其实细想,他们的结局只有分手吗?如果换种方式充分沟通,也许不一样。白静说她曾表达出了态度,老陆依然还是那副“我以为这是我爱你的方式,你应该感到幸福。”于是他陷入了自己掌握的信息与对方需求不对称的死循环,越是用力示好,对方越不买账。两人想要的不一样,这可如何是好?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掌握的信息有偏差,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像白静和老陆这样结局的并不在少数,这世界上有一种得罪人而不自知的是“我以为”,虽然初心是好的,还是跑偏了。
我以为你不会离开;我以为以后有的是机会来孝顺父母;我以为我很重要;我以为我可以强大到足够保护我自己;我以为他会挽留;我以为我不在乎;我以为我们是朋友;我以为还有以后……
只是停留在心里想,那还真是“我以为的真的只是我以为的”无效信息。费了半天劲,还得罪人。不如把我以为的说出来,一起来合计。
有的时候读书越多,你就会发现书海广袤,自己的知识漏洞不少,这个时候会有一丝焦虑和恐慌,但也躲不过,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就慢慢提升维度了,同时也更加看清楚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疆域和边界在哪里,再懂得有效沟通,也许能避免费力不讨好的“我以为”。希望自己遇到一个“仅展示三天”的朋友……
当把沟通当学科时,
至少会想到三个层次:
有问题吗?在哪儿?怎么解决?
这两个故事里,
“我以为”“触碰隐私”,都是问题。
姑娘离开、再择良人,是积极解决;
不提往事、只发鸡汤,是消极解决。
办法有很多种,
所谓积极、消极的界定,
仅基于对自我、对团队,
是否有阶段性的成长提升。
整体成长,漫长,急不得。
祸从口出
李岩
人到中年,忽然出现了微信,然后又建起了微信群。
有一天在老同事微信群里聚会,你一个图片,他一个链接,七嘴八舌的。忽然群里又添了两个头像,看看名号,忽然想起他们俩也是曾与我们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同事,当年他们是一对情侣,喜欢晒幸福,热恋中“小两口儿”每天高调出入,手牵着手,臂挽着臂,那个亲密劲儿着实让我们这些单身狗看了十分羡慕。
于是群里又起一个小高潮。先是热烈欢迎两人入群,然后大家相互通报各自近况。唯有我不知深浅,忽然想起当年他俩滚河堤的事,只觉得此事充满浪漫气息,遂旧事重提,并恭维他们美好青春的故事源远流长,于是群里也纷纷忆起这件轶事。
我提及的故事是这样的。某一天,“小两口儿”满身伤痕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都很诧异,不知道他们出了什么事。有人问道:这是怎么了?“小两口儿”并不避讳,甚至有些兴奋地讲起他们的遭遇。
原来“小两口儿”成天泡在一起,于是瓜熟蒂落准备结婚了。或是因为有婚前恐惧症,难免情绪波动。这天在男方家晚饭后商量结婚事宜,说着说着就说翻了,女方一气之下摔门而去,男方一看不好,忙追了出去。
小两口儿一个前面跑,一个后边追,倒像当年爱情电影里男追女奔的标准桥段。那会儿刚改革开放,基础设施还不到位,男方家住在护城河边儿,那段路上几乎没有路灯,黑灯瞎火的。男方紧追慢赶终于抓到女方,又认错又道歉,女方气未消,仍想摆脱男方。周围黑洞洞的,女方不留神一脚踩空摔进河堤,连带着男方一起,两人滚了一次河堤,这身伤就是这么来的。
之后不知是后怕还是懊悔,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一场,然后捐弃前嫌,不久便喜结良缘。人们发现,经此一事他们俩感情反而更加坚固了。大家逗他们说这也是值得千古流传的爱情,以后再有类似情况不如也去滚一次河堤。
许多年以后,他们俩早已结婚生子,家庭美满。这期间我们各奔东西,不在一起工作了。多年后重新在微信群中相聚,本来以为重提旧日轶事会收获一片温馨,却不想收获了一个尴尬,因为两位当事人一致坚决否认曾有过这样的故事。
这一下弄得我无比窘迫,难道是我记忆出了问题?忽然想起萧伯纳的一句话,“要想了解人们为爱情做了什么,我们该去哪儿?去看谋杀专栏。”
我想或许是岁月谋杀了他们的记忆!
之后群里再也没有人追忆往事了,每天都是养生保健以及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