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让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更突出
2019-12-17钟琳
钟琳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也是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的辅助工具。思维导图一般是指提出一个知识点和解题思路,由此联想到一系列的相关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还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探究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那么,怎么才能够让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效果更加突出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经验。
一、让学生认识思维导图
虽然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被提出了很多年,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尝试过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学生还是对思维导图的运用一知半解。要想通过思维导图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教师必须先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含义,以及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数学教学内容和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结合。由于数学知识比较繁杂,具有抽象性,所以学生无法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在运用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回顾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专门用一节课来帮助学生总结和复习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板书,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细分,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就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构建有关这个单元的知识体系。
二、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把知识形成概念图
教師不仅要帮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还要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要想制作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还要清楚地认知知识点。与此同时,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再次梳理知识点,明确这一章节学习了什么知识,提出了哪些概念,有哪些需要记忆的公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更加熟悉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会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定义,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等。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确定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和分支内容,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
由于数学的知识点过多,学生很容易忽略掉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如果有了思维导图,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清晰,明白哪些知识是重点,学生便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记忆知识点,不仅能节省记忆关键知识点的时间,还不会忽略较小的知识点。不仅如此,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导图也是一个很好的复习工具,如果教师在教学完每个单元后都制作一个思维导图,这样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在观看思维导图时,学生也会发现知识点之间的新关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自我评价,或者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其实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如学生对知识点的分类是否清晰,他们在制作思维导图时逻辑是否分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处于什么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点评其他同学的思维导图,让他们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以及存在问题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还能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得友谊,更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莉.思维导图,让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更突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8).
[2]蔡峰.思维导图,让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更突出[J].科技风,2019,(10).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小坌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