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英语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2019-12-17李野

商情 2019年52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高职英语

李野

【摘要】课程思政强调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完成育德育才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阐明英语课堂中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同时提出高职英语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英语 课程思政 工具性 人文性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这也是高校的价值本位。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应从“育德”和“育才”两方面着手,两者缺一不可。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了育德的主要任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我国的高校思政课程要向课程思政转变。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简单来说,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也不是新增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使其体现在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以,其实质就是一种新的课程观。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以大学英语为主要形式的外语类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其工具性体现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运用能力,而其人文性则重点在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通过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从培养目标上看,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和“课程思政”在提升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上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更侧重于语言的工具性功能,过度强调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操练,轻视或忽视语言教育的人文性。这种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的教学特点与当前所提倡的文化特性和人文诉求极不相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必然会反映出一种文化观、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如果我们的英语教育仍然重视工具性、轻视人文性,就不能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也会面临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侵蚀,从而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被削弱的现象。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英语文化信息,了解到世界各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文化内涵,但是如果缺乏鉴别现象与本质的能力,没有得到师长及时恰当的教育引导,那么有些学生就会对世界的认识产生某些误区。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的统一”,不仅重视语言的工具性教学,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语言的人文性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化的科学态度,培养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政治素养和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策略

遵照语言教学的规律,同时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英语教师应把思政教育、人文教育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树立思政课程理念,使思政教育贯穿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课堂讨论引领核心价值

学生们在业余生活中经常喜欢观看西方的动画片和影视剧。这些视频中充斥着大量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些学生非常追捧和迷恋这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就这些现象展开课堂大讨论,引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来解读这些文化现象之后的精神实质,真正做到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摒弃西方文化的糟粕,牢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添加时事动态

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也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现有教材当中有关时事政治的材料比较缺乏,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更要主动添加相关素材,结合时事动态、形式和政策,寻找德育典型,渗透思想教育,使英语学习和思政教育共频共振。

(三)英语教学渗透文化自信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语言教学,站在大国的视角给学生讲解西方文化,帮助学生在跨文化学习中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比如,对于西方的情人节,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七夕节来做文化对比,让学生们意识到西方文化对我们的侵蚀,使学生们明确传承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此淡化西方文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冲击和影响,引导树立正确文化观,真正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四)第二课堂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比如英语文化月,各级各类英语演讲大赛、歌曲比赛、配音大赛、戏剧表演等,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鲜明的活动,弘扬中国精神的主旋律,使学生们做到使用英语为工具,讲述中国故事,唱响中国歌曲,为中国而自豪。

四、结语

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在加强高职课堂思政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不同课程对于“课程思政”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各科教师都应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把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相融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具体到高职英语教学,我们不仅要增加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输入,更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青年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8.

[2]柴葳.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N].中国教育报,2017.

[3]朱毅,陈世润.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7(2).

[4]蔡基刚.从语言属性看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J].东北师大学报,2017(2):1_6.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高职英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的效度与信度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关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