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文化合作发展的思路
2019-12-17王慧姝
王慧姝
【摘要】文化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增加值在我国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有重要比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和传统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文化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文化;发展;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ITFIN)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 等互联网工具为平台,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涉及多方面,比如通过互联网缴纳煤气、水、电费,P2P 网贷、 众筹平台、互联网基金等都是互联网金融的形式之一。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交易,这样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外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虽然互联网金融在风险监管和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但是互联网金融在当今社会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我国有着约5000年历史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文化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在现代社会,文化更是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优选路径,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软实力也是培育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文化产业是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型的绿色产业。在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伟大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国际竞争力不断发生改变,产业结构和一些核心竞争力都处于高速的转型期。那么,只有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更佳地拉动我们国家经济的内在需求,才能更有力地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偏小,仍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文化企业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版权、知识产权、品牌等无形资产较多。但是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登记机构的专业中介服务缺乏,文化企业为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可用于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较少,使得文化企业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存在制约因素。文化企业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因此,多数文化企业虽然有强烈的融资需求,但融资的成功率较低。
三、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文化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些金融创新产品营运而生,比如阿里巴巴推出的娱乐宝,娱乐宝应用到电影产业,将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紧紧结合起来,不仅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充足的资金是文化相关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否及时足额筹集到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以及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对文化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文化合作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統筹作用,以政策保障合作发展。包括建立政银企三方的文化产业合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企业发展和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定期组织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和大讲堂,通报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鼓励科研人员研究国内外新型文化产业形态,邀请国内外银行和企业宣讲推广文化和金融合作的成功案例。
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文化合作发展,要鼓励创新,促进企业之间合作。政府应积极鼓励各金融机构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创新融资服务,打造适合传统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特色产品。通过制度规定督促金融机构要做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开展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业务,如版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担保方式的融资服务,进而解决文化企业贷款抵押和质押物少的困境。综合运用统贷平台、统一授信等方式,加大对中小文化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有能力的文化企业采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优化融资结构。建立文化产业的特色支行或专营机构,为文化企业资本运作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满足文化产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文化合作发展,要注重培养金融行业和文化行业综合性人才。目前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缺少对文化企业熟悉的专业人士,文化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贷后风险监测控制手段不足等问题,均限制了金融为文化产业提供的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建设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互联网金融相关产品的监管和运作透明度,优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为指导,以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为着力点,挖掘和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构建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融合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可以使产业内外部进行融合。要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的这一特点,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国家的软硬实力。
参考文献:
[1]林枫.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现状研究[J].市场周刊,2018(9):120-121.
[2]朱霖.互联网金融视角下的企业融资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赵金杰.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现状与趋势[J].时代金融,2016(27):25,27.
[4]魏静.“互联网+”视域下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16.
[5]王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经济师,2016(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