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倾向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019-12-17方必基刘彩霞郭建成
方必基 刘彩霞 郭建成
【摘 要】为探讨大学生宽恕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关系,运用《宽恕倾向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60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宽恕倾向在性别和独生子女与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观幸福感中的消极情感频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整体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大学生宽恕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宽恕倾向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宽恕倾向;主观幸福感;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B84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3-006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3.031
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导致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1]。究其原因,部分与有些大学生宽恕倾向水平较低,不能容忍他人或自我错误有关。宽恕倾向作为一种积极心理,是指使被冒犯者从怨恨、愤怒或恐惧中释放出来,并积极展望双方美好前景的一个内部动机变化过程[2]。低水平的宽恕倾向在人际冲突发生时易于产生暴力倾向,主观幸福感也可能随之降低。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宽恕与心理健康、人格以及社会支持的关系已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宽恕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却并不多見。探讨宽恕倾向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关系有助于人们客观地认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运用《宽恕倾向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所高校的70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06份。其中,男296名,女310名;农村生源388人,城镇生源218人;独生子女148人,非独生子女458人。
1.2 研究工具
(1)宽恕倾向量表。共有9道题,分为重度伤害事件的宽恕倾向和轻度伤害事件的宽恕倾向两个维度。其中,1、2、3、5为重度伤害事件的宽恕倾向,4、6、7、8、9为轻度伤害事件的宽恕倾向。采用Likert 5 点计分法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宽恕倾向水平越高。研究显示,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工具[3]。
(2)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频率和消极情感频率三个维度,共19道题。其中,第一部分5道题,为整体生活满意度;第二部分的1、3、4、7、8、9等6道题为积极情感频率,2、5、6、10、11、12、13、14等8道题为消极情感频率。采用Likert 7 点计分法计分。研究显示,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工具[4]。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现状分析
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宽恕倾向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性别差异分析显示,大学生宽恕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重度伤害事件中的宽恕水平和总体宽恕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男生在消极情感频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生源地差异分析显示,城镇和农村大学生在宽恕倾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城镇生源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水平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大学生(P<0.05)。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分析显示,大学生宽恕倾向在独生子女与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轻度伤害事件上的宽恕倾向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1),但在主观幸福感方面,独生子女与否大学生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 宽恕倾向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宽恕倾向各维度及总分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为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关系,以重度伤害事件的宽恕倾向和轻度伤害事件的宽恕倾向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3 讨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宽恕倾向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均处于中间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性别差异分析显示,男生的宽恕倾向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传统的性别角色认知一致。通常认为,男生遇到冲突时,为了在公众面前留下谦谦君子的形象,多数会选择避让、忍耐,事后为了重新达成内心的一致性,便会主动借助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解除内心的不平衡状态,于是就形成了更高的宽恕倾向水平。在主观幸福感方面,研究发现,男生在消极情感频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女的性格差异有关。相较于女生,男生对于一些负面情绪很少强调发泄,致使众多消极情绪积攒在心中难以释放。同时,为了契合传统男性角色,男生往往不会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抱怨,有时甚至还隐瞒自己的苦闷,故作开心的样子。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多关注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各种措施令男生愿意释放自己、不再压抑自己,及时疏通男生心中的消极情绪,避免消极情绪累积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男生也要懂得合理释放情绪,学会自我宽恕,以积极的角度看待心中的消极情绪,进而降低消极情感频率。生源地差异分析显示,城镇和农村大学生在宽恕倾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在整体生活满意度水平上,城镇大生源学生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大学生。这可能与个体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城镇生源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优越性,眼界更开阔一些,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飞速变化感受更为直接和迅速,故而对于大学的发展和变化能够很快适应,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相对闭塞,导致他们对变化的适应更困难一些,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为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敏锐发觉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异常,防止他们因对环境的不适而产生自卑感,引导每个学生都应以乐观的心态宽恕自己和学校发展的不足,进而提高整体生活满意度。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分析显示,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轻度伤害事件上的宽恕倾向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这可能与独生子女是家庭生活中心的地位有关。通常,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会得到长辈们更多的关爱,相关需求也更容易得到满足。久而久之,许多独生子女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生活模式。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他们更难宽恕他人的不足或缺点,更容易产生人际冲突。为此,家长们应更多地给与独生子女挫折教育,使其以更完善的行为方式处事。此外,独生子女大学生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感受,体谅和善待他人。
研究还发现,宽恕倾向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表明,宽恕倾向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积极情绪,从而获得更高的整体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这可能是因为宽恕能在侵犯事件中具有积极的转化作用:受害者虽然在最初被侵犯时会产生消极体验,但在宽恕的作用下,他们会重新调整认知,采取积极的行为克服消极情绪,进而维持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宽恕倾向水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方必基,刘彩霞.医学生社会比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57-61.
[2]王垒,张冰,肖玮.宽恕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与间接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8,34(2):249-251.
[3]陆丽青.大学生宽恕的影响因素及其同心理健康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Diener E, Emmons R A, Larsen R J, et al.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85,49(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