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将文章写得具体而生动

2019-12-17周远喜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玉波澜山路

周远喜

作文流水账,叙事无重点,写人“贴标签”,几乎成了初中学生作文之通病。其實,一些作文在选材、构思上也有诸多亮点,但往往因叙事单调,人物细节描写粗糙,从而导致文章内容单薄、情节平淡、人物形象干瘪。那么,如何将作文写得具体而生动呢?

一、依托事件,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不少学生写人叙事,大多不愿让人物登台表演,而是习惯于站在自我叙述与评述人物的角度,给人物“贴标签”。如一同学写《我的妈妈》:“妈妈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她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深知严爱的重要,所以她用严爱教我自立、自强。”这段文字对妈妈的描写,停留在“贴标签”的层面上,没有写出妈妈对“我”严格要求的具体事件与情景;妈妈之严,是作者以自我叙述的口吻讲出来的,相当于只给妈妈贴上了“严厉”这个标签,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不妨从记忆中搜寻一两件能够体现妈妈“严爱”的事,让妈妈自己登台表演。比如,我们可如此修改:

记得我读四年级时,妈妈要求我每篇课文全要背诵下来,除此之外,还要我背《弟子规》等古文。有一次,妈妈要我背《兄道友》,我怎么也背不下来,急得把书给撕了。

妈妈见我撕书,一把从门后拖出枝条,“呼呼”地朝我打来。我立刻哭着求饶:“妈妈,我再也不敢了……”“把手伸出来,不  许哭!越哭我打得越重!”妈妈脸上的青筋暴起,又高高地扬起了枝条……那次妈妈打得真狠,我的手肿了好几天,连字都没法儿写。之后,妈妈给我边上药边说:“很疼吧?其实,妈妈……也不想打你。谁叫你懒?”

一听“疼”字,我立刻扑进妈妈怀里,委屈地哭了。“不哭,不哭!”妈妈替我擦去眼泪,而她脸上却有大滴大滴的泪珠落在我的手上。

看了这三段文字,我们脑海中闪现的是“妈妈”挥舞枝条的身影,耳边萦绕的是“妈妈”的吼叫声,一个严厉的母亲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一学生写《我最敬佩的人》:“小红学习很刻苦。夏天的一个傍晚,天气奇热,可小红一个人静坐在家里看书,做作业,一直坚持了两个小时。”

这显然也是“贴标签”式的写法:天怎样奇热?小红又如何刻苦?原文只给了我们概念化的印象。写天气之热,我们可借鉴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风雨下》一文,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角度写热。我们还可以写写人物、动物、植物在阳光下的具体表现和感受。如此,“热”就具体可感了。试想,这么热的天气,小红难道没有一点感受?她又是怎样克服天气的炎热而坚持学习的?如果作者将她学习的具体情景,如她怎样扇风、怎样擦汗等细节一一写出,那她刻苦学习的形象就具体多了。我们不妨这样修改:

她望望窗外,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挂在西边的天空中。她微微叹了一口气,用湿毛巾擦一把汗,又沉浸到书海里去了。只见她左手不时抓起一本书扇扇,时不时用胳膊在脸上擦一下汗,又时不时用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坐累了,她走到桌子边,端起一杯凉开水,猛喝几口,然后用湿毛巾擦擦汗,又踱回桌边,半躬着腰,眼睛却紧盯着书本,嘴里还不时嘀咕着什么……

你看,只是增加一些人物的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小红刻苦学习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写记叙文,景物描写必不可少。可很多同学笔下的景物,只有干巴巴的几笔,内容不够丰富,缺少灵气。倘若能调动感觉器官,从不同的角度、远近,按照一定顺序来写,那何愁没有材料可写?我们不妨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主观情感,融入人物活动,这样景物描写就更加具体、灵动了。

二、制造波澜,演绎情节波澜化。

叙述事情经过,不少情节过于平铺直叙,像记流水账似的,没有悬念,也没有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时,应力求让情节多一点波澜,或倒叙,设置悬念;或插叙,增加波澜;或来点误会,卖点关子……如此,文章自然会曲折有致。倘若能将重要人物的神态、心理、动作等加以细致描写,那读者的阅读感受绝对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山路“历险”记》是如何制造情节波澜的:

“还是乘车吧!”还没到山脚下,小玉就开始胆怯,打起了退堂鼓。

“你看,天这么热!你们又从来没有走过山路,山上还有马蜂,万一中暑或遇到马蜂那可不是好玩的……”向导也“好心好意”地劝导我。

“哼,还嫌我们是累赘,也不瞧瞧自己有多高。今天,咱们就比试比试!”我听出向导弦外之音,知道他想趁机甩掉包袱。然而,我和小玉偏偏都是倔脾气,牙一咬,豁出去了——走路!

还没走几步,我和小玉已累得气喘吁吁。用向导的话说,就是走一步,歇两步。向导脚劲十足,他走出老远后,停下,坐在前面悠闲地看着我和小玉狼狈的样子。等我们走了一段路,他才开始走,不一会儿又把我们甩了好远。

山路越来越难走了,连蚊子都时不时地见机欺负我们。我和小玉越走越慢。“快点!晚了,大蛇、豺狼就要出来了,到那时……”向导提醒道。我和小玉也不理会,始终如蜗牛般在山路上蠕动着。最后,我们索性将向导的提醒加警告置之不顾,原地休息。

等我和小玉慢腾腾地“爬”到山顶时,向导早已不见了影儿。看看天空,太阳快没有了踪影,茫茫山道,多多“歧”路,该走哪条?茫然不知所措的我们将向导诅咒了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还觉得不解恨。

望着渐渐落下的太阳,我和小玉心中一阵阵发怵。

一切只有听天由命了。我和小玉择了一条小路,迷迷糊糊地乱走了一通。也许是命不该绝吧!绝望之时,一户人家的出现让我们惊喜万分!

如何把写人叙事类的文章写得情节跌宕、波澜起伏,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呢?

首先,巧用矛盾起波澜。生活处处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波澜;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了。有心人会留意生活中的矛盾,借用写作技巧展示解决矛盾的过程。在《山路“历险”记》一文中,向导与“我”和小玉之间就有重重矛盾:一方面,向导想趁机甩掉包袱,而“我”和小玉偏偏“豁出去”走山路;“我”和小玉走山路狼狈不堪,而向导却悠闲地看着“我”和小玉的狼狈相,还时不时说几句风凉话;向导多次警告要“快点走”,“我”和小玉却“始终如蚂蚁般在山路上蠕动着”,最后索性不理会警告,原地休息……如此矛盾交织,悬念顿生,叙述有了波澜,情节自然就引人入胜了。

其次,善用外物生波澜。其实,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外物的出现,也能掀起情節的波澜。在《山路“历险”记》一文中,写“我”和小玉在山路上茫然无措时,可插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害怕的心理,渲染出紧张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间可“节外生枝”,比如在慌不择路时,插入被大黄狗追逐的场景描写,并写出“我”和小玉的狼狈样,进一步制造波澜,如此,文章定然会一波三折。

三、拉长镜头,人物动作过程化。

写作时,把人物在特定场景中动作、心理活动等进行细化和放大,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个一个放映出来,就能给人清晰而鲜明的印象,有人称之为动作分解法。先把所做的事简单分为几个阶段,像记流水账似的一一记下人物的动作,后根据中心思想需要进行增删,最后进行加工、润色,为人物的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增添一些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或在句式上稍加变换,如将长句、整句变成短句、散句……如一位学生写的《杀活鱼》中的一段:

我把活鲤鱼平放在地上,左手摁住鱼头,右手拿起菜刀,从尾巴上弄起,刚刮了几下,它就受不了了,吧嗒吧嗒地甩起尾巴,使劲扭动着身子,想挣脱我的手掌,还把鱼鳞甩了我一脸,真气人!

作者抓住一系列动作,将手握菜刀杀活鱼场面描写得细致入微。我们再来看扬州一考生写的考场作文《闲对风光独自游》中的精彩片段:

麦香萦绕着整个老屋,红木做的门窗,若有若无地散发着迷人的古朴香气。

我小心地推开红木门,屋子中央放着陶瓷制成的蓝色青花的茶具。

我轻轻端起茶杯,那恰到好处的水温使茶叶浸泡开来,碧绿的茶叶尽情舒展着,悠然地在水中起伏飘摇;我再小心地放上一朵干玫瑰,端起茶杯轻轻呷一口,一丝舒爽从喉咙浸润到心底儿。

我端着茶杯来到老屋的客厅。厅堂中摆放着一把典雅的古琴。我盘坐在地毯上,缓缓拨响深褐色的琴弦。

悠扬的琴声在耳畔荡漾。听着琴声,我的身心放松了许多,看着厅堂中的镜子,看着镜子中的我,虽没有大户小姐的典雅端庄,却也有小家碧玉般的娴静自在,我开心地笑了。

移步来到长满金银花的院中,金银花沐浴在柔柔的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幽香,阳光暖暖地倾洒在我的身上,好温馨!闭上双眼,张开双臂,这种独自享受闲适时光的日子,是人生中再美好不过的时光。

其实,作者游览的过程是一个极其短暂的过程,但作者有意将其分解,拉长了过程,细腻地描绘了自己的美好感受,让人感同身受。

四、变换角度,场景描写点面化。

人物活动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场景;一个场景中的人与物绝非一个。但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将焦点全集中在一人(主人公)身上,却忽略了一些对情节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人与物,使内容无法展开。例如,要表现出一个人的发言很精彩,那不仅要从正面重点刻画出他演讲时的神情、动作及精彩的语言,还要从侧面去烘托,比如写老师颔首赞许的动作,同学羡慕、吃惊的眼神等。又比如写一个人心情忧郁,可写他在路上踽踽而行,细细刻画他的言行举止,写写他复杂的内心活动,还可通过周围的景物或路人的目光、议论等侧面来描写。如此,内容自然丰富,人物形象自然丰满。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2014年山西中考满分作文《诗意的秋天,美丽的课堂》中的片段: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A说:“有一首诗写道,‘金风乍起,白露初临。秋以它不同于春、夏、冬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另一种绚烂,它用独特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图画,它让人感觉到的,不是凄凉,也不是萧条,而是宁静——那种只属于它的永恒的宁静。恰如刘禹锡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B说:“女诗人舒婷在《秋天的情绪》里抒发了自己对秋天的感悟,‘深秋的落叶纷纷摇曳,弥漫这成熟后的安坦与怀念。黄昏的温意透过零落的叶子斑斑驳驳地洒落肩头,飘荡着久远的气息和感怀。这里没有悲秋之感,有的只是成熟后的安详与坦荡,如沐浴秋阳般安宁。”

老师看到大家的兴致如此高涨,趁热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便问道:“谁为大家写首赞美秋天的小诗来助助兴?”

C自告奋勇,抢先一步,吟起了诗:“花繁远去,葱茏远去,蝶舞远去,酣畅的雨幕里,秋,渐渐降临。驻足窗前,静心品秋,宁思生命的迅忽,自然的节律。”同学们为他简明、精彩的小诗而鼓掌。C随即抱拳,感谢大家的欣赏。

回首三年来的初中语文生活——书写汉字、诵读经典、真情写作、激昂演讲、编演戏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的素材俯拾皆是,这些带有泥土气息的片段,一旦入文,就会散发出诱人的气息,让人久久不忘。

五、立足真情,人物心理细腻化。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很多同学在写人物心理时,总习惯于用“他心想”来展开描写,很少写人物的神情举止、自言自语,很少通过景物描写间接写人物心理。在一些同学的笔下,人物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问题总会迎刃而解,缺少情节,少了波澜。如此刻板、生硬的心理描写,让人看多了当然不是滋味。

其实,不管是什么人,在任何场合下,面对诱惑、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等,都不可能心静如水、波澜不惊,而是会有或激烈或平和的内心活动,且还会伴随着担忧、害怕、犹豫等多种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内心波澜,写出人物心理的变化历程。这样写,不仅不会影响人物形象,反而会使人物形象更真实可感。人毕竟不是神圣的,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我们不妨来看一位老师的下水作文:

家里,灯下。

她正批阅着学生的日记。当她打开一本浅黄色的日记本时,发现本子里面竟然散放着几张百元大钞。一刹那,她的心一阵狂跳。久违了,亲爱的钱!丈夫早在一年前就下了岗,自己的工资也一直拖欠着不发。近十天来,她一直都被钱深深地困扰着:看病要钱,女儿读书要钱,乡下的公婆前不久也捎信来要钱……她一直渴望着钱,眼看家里就要揭不开锅了,这不是一笔意外之财吗?一时间,她心里竟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和兴奋。她赶忙把钱塞入衣袋,再也没有心思批改作业了。于是,她打开电视,电视剧很精彩,可精彩的电视剧与她无关,她的大脑急速地思考着:这钱能装进自己的腰包里吗?假如学生问起自己来,自己该如何回答?怕什么?自己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万一学生问起来怎么都可以搪塞过去!再说,自己太需要钱了!丈夫见她今天的情绪有点反常,便摸了摸她的额头,被她一句“老不镇静”搪塞了过去。

这篇文章将人物的心理描写得细腻生动、波澜起伏。在“丈夫下岗,公婆、小孩要钱”,特别是在“家里就要揭不开锅”的情形下,面对“自动送上手的钱”,也禁不住“莫名的激动和兴奋”,“赶忙把钱塞入衣袋”,但这“烫手”的钱也让老师寝食不安。后来,当她看到学生“面容憔悴,目光呆滞,脸上挂满泪痕”时,良心发现,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把钱还给了学生。这样写,丝毫不会影响她身为老师的形象——她面对诱惑,虽然有过动摇,但最终战胜了诱惑——这才是老师人格魅力所在。

以上就是将文章写得具体而生动的一些方法,你感兴趣吗?不妨放手一用哦!

猜你喜欢

小玉波澜山路
山路弯弯
山路弯弯
Response of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model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山路乾坤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
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