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2019-12-17崔理想

创新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新区示范区指标体系

摘 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创新能力的“显示器”和“方向灯”。本文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国家高新区层面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身层面,梳理和分析了这4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及共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提出了新时代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8-72-8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8.011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及地方践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试验区、主引擎和增长极。着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所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12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肩负着为国家内陆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先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等的伟大使命。研究探索新时代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之策略,对其更好地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更好地支撑河南省及类似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获取竞争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关键支撑。“创新能力”概念最早衍生于经济学中的创新理论,并逐渐渗透到管理、科技、教育和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等诸多领域[1]。经过百年的研究发展演变,国家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城市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等相关研究日益丰富、深入,这体现了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及多元价值。创新能力受地理区位、要素禀赋、外部环境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具有典型的區域性、异质性、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而综合、客观地反映创新能力,离不开成熟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剖析成熟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框架结构及共性特征,成为探索创新能力提升策略最为直观、行之有效的路径。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依托国家高新区来建设,其空间布局呈现“一区多园”“多区多园”“多市多区多园”等典型特征,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先行区、试验区,是地方践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增长极。因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与国家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及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紧密相关。因此,本文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国家高新区层面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身层面,解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以期为探索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之策提供有益参考。

1.1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长时间内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2]。作为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及其表现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发展至今,已由单指标测评转变为多指标测评。当前,国际上较具代表性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欧盟的欧洲创新记分牌(EIS,2010年起更名为创新联盟记分牌IUS)和全球创新记分牌(GIS)、世界经济论坛的创新能力指数(ICI)、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全球创新指数(GII)、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创新能力指数(ICI)等。国内学者邱均平和谭春辉[3]、刘凤朝和孙玉涛[4]、王刚波[5]、宋卫国等[6]、徐光耀和杨超[7]、王智慧和刘莉[8]等对上述部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我国较具代表性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国家创新指数(NII)和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的中国创新指数(CII)。其中,国家创新指数(NII)评价指标体系由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共同组成,其中20个定量指标突出创新规模、质量、效率和国际竞争能力,10个定性调查指标反映创新环境[9]。中国创新指数(CII)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创新总指标,反映我国创新发展总体情况;第二层次为分领域指数,即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反映各领域发展情况;第三层次为具体指标层,共计21项具体评价指标,反映构成创新能力各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10]。同时,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张义梁和张嵎喆[11]认为“自主”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一般含义和独特含义的继承与升华,并以此为视角,构建了由投入能力、产出能力、扩散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共同组成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邱均平和谭春辉[3]认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测评应体现和谐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从创新投入指数、创新绩效指数、创新发展指数、创新和谐指数4个维度来开展。

1.2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隶属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以创新活动商业化为落脚点,整合和利用创新资源,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13]。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突出的区域性、异质性等特征。国内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研究日益丰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日趋成熟。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14]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4个等级,其中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和137个四级指标。朱海就[15]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企业的创新活动体现出来,构建了由企业创新能力、网络创新能力、创新环境3个一级指标和体现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6个二级指标、45项三级指标共同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万勇和文豪[16]认为,区域创新投入是决定区域创新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区域创新产出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技术扩散是体现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区域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并从这4个方面选取了22项二级指标共同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霍艳芳和朱序波[17]从减少指标相关性、增强动态评价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构建了由企业研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创新网络、创新产出5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共同组成的区域(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焦敬娟等[18]结合区域数据差异性、代表性和可获取性,构建了包含创新潜力、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姜文仙和张慧晴[19]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区域内创新要素指标的共同影响和作用是否明显,并构建了包含科技创新效益、科技环境创新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易平涛等[20]基于指标特征分析,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3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3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区是国家实施火炬计划的关键载体。经过30余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日趋成熟。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和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21]采用多层次指标模型,从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环境、创新活动绩效、创新的国际化和创新驱动发展5个方面选取25项创新指标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肖永红等[22]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创新投入、孵化能力和创新产出3个维度选取13个二级指标构建了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玉梅和刘凤朝[23]认为高新区创新能力反映的是“环境支撑—组织运行—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价值逻辑,并基于此,选取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刘春香和虞乐安[24]从创新投入、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4个方面选取12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构建了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党兴华和李全升[25]以陕西国家级高新区为研究对象,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组织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4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了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国家高新区发展至今,还形成了较具代表性的中关村指数、张江创新指数等。中关村指数被誉为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2018中关村指数从创新引领、双创生态、开放协同、高质量发展、宜居宜业5个维度、11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来综合反映中关村创新发展新特点、新趋势[26]。张江创新指数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6个方面22个指标来定量测量和综合反映张江园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次创新等创新能力和水平[27]。有学者为强化张江园区创新管理,对“张江指数”评价体系进行了修订,构建了包括创业与创新表现、经济与产业结构、市场与商业环境、城市与社会发展、文化与人口结构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63个三级指标的张江创新指数指标体系[28]。

1.4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009年以来,我国已先后批复建设20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虽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时间不算太久,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也较缺乏,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不少研究成果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周洪宇[29]从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产出、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5个维度选取22个指标,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熊曦和魏晓[30]运用“要素—结构—功能”的系统分析范式,构建了由要素投入、结构水平、功能绩效3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共同组成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李庆军等[31]构建了包括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创新合作、创新驱动5个维度和25个具体指标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董微微和蔡玉胜[32]从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5个维度选取24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王玲杰等[33]从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基础支撑、创新环境优化、创新国际合作4个方面选取29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刘文和杨馥萍[34]选取创新支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与国际化3个目标层领域、7个准则层因素共24个指标层指标,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彭敏[35]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组织运行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和创新经济产出能力4个维度选取34个指标,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探索方面,苏南创新指数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测评及建设的知名代表。苏南创新指数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绩效、创新辐射、创新国际化6个方面和30个具体指标来综合反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36]。

2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共性特征分析与启示

上述4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测度主体都是结合各自的需要,以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不同视角进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应用,差异显著、各具特色。但經过剖析和归纳,仍可发现不少共性特征,且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1 共性特征

“定量+定性”。上述4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分析、“定量+定性”分析,是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开展测度的最普遍方法。较之单纯的“定量”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则可更全面地反映研究主体的创新能力,且该分析方法已渐成主流。其中,定量指标多用于反映研究主体对创新活动的创新要素集聚情况、投入力度、产出绩效等,以定量的统计数据为主,易获得。定性指标多用于反映创新活动所依赖的创新环境等,其调查指标数据因调查对象的不同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测评过程中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降误差处理。从二者数量结构看,定量指标数量通常多于定性指标数量。

“投入+产出”。上述4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创新投入指标和创新产出指标是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例如,要素投入、智力投入、财力投入、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技术改造投入、创新环境投入等,均属于用来反映创新投入的指标;而创新绩效、创新创业成效、创新经济产出能力、经济产出、科技产出、产业产出、产业集群等,均属于用来反映创新产出的指标。总体来说,虽然不同学者选取创新投入指标和创新产出指标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在本质上,都重视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理念,静态或动态地分析投入产出关系,以反映研究主体的创新能力。

“集聚+扩散”。梳理发现,创新集聚指标和创新扩散指标是上述4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体现了创新中心地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创新集聚指标主要用来衡量研究主体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对研发经费、研发人员等创新要素及研发机构、企业等创新载体的集聚能力。上述指标体系中,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集聚水平等均属于创新集聚指标。创新扩散指标主要用来衡量研究主体利用或输送创新活动形成的理念、制度、产品、技术、服务等创新成果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上述指标体系中,区域辐射、国际拓展、辐射带动水平、出口创汇等均属于创新扩散指标。

“内部+外部”。创新活动内外部联动,是上述4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又一显著特征。这里的创新活动内外部联动主要是指测度主体在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既重视选取一定指标用来反映研究主体创新能力建设的内部运管情况,又重视选取一定指标用来体现研究主体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建设情况。可见,良好的内部运管能力和外部环境是提升和保障研究主体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上述指标体系中,组织运行能力、结构水平、知识流动能力、孵化能力等均属于用来反映创新活动内部运管能力的指标;而创新环境、园区治理、营商环境、宜居宜业等均属于用来反映创新活动外部环境建设的指标。

2.2 共性建设与特性建设并重

上述分析的核心启示意义,可简要概述为:共性建设与特性建设并重。

注重共性建设。无论对国家、区域还是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研究主体而言,摸清自身创新能力的强弱以及未来建设的方向、重点,首先需要对标先进,在比较分析中明确优势、找准差距、拟定思路。而开展比较分析,须保证指标数据可得、纵向可比,这也是共性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言,提升创新能力,注重共性建设,就是要在实践中以创新要素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创新成果扩散能力、创新活动内部运管能力及创新活动外部环境支撑能力等为建设重点,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以共性指标、具体指标为建设方向,统计要点,多路并进,多策并施,稳步建设。

注重特性建设。从上述4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框架来看,不同研究主体、不同测度主体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等级、数量等均存在较显著差异,这与测度主体的研究视角有关,也与研究主体特色建设有关(特色建设可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指标数据不具有或具有较小纵向可比性)。另外,加强特性建设是更好彰显研究主体特色、发挥特殊职能的内在要求、必经之路。因此,注重特性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言,提升创新能力,注重特性建设,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补齐发展短板,提升一些指数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以特性建设补充共性比较;另一方面强化特殊职能,充分发挥特色,以特性建设促进特色发挥。

3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本文认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可重点从以下6个关键环节切入。

3.1 着力提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创新资源投入是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保障各项创新活动稳步有序开展及运行的前提。因此,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言,提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其创新能力提升建设的首要任务。而提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的关键在于高质量地用好各项创新资源,尤其是创新要素和创新载体的高质量使用。其中,创新要素主要包括人才、资金等;创新载体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等。实践过程中,用好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就是要在摸清示范区内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规模、结构等前提下,坚持需求导向和规范使用,让不同层次的人才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让有限的资金到最急需的项目中去,以最大限度实现人尽其才、钱尽其用。用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就是要充分结合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的主业和功能,加大扶持力度,使其主体功能、服务职能充分发挥。

3.2 着力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

创新资源集聚是创新资源投入的关键支撑。创新资源集聚主要包括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载体集聚。与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等为代表的创新载体相比,以人才、资金等为代表的创新要素流动性更强、获取和维系的难度更大。另外,创新要素的集聚通常又会带来创新载体的集聚。因此,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提升更为迫切、关键。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言,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尤其是人才和资金的集聚,要立足发展实际及需求,大胆创新,多策并施,确保创新要素有效集聚。以提升人才集聚能力为例,要立足示范区人才本底条件,以引育结合集聚人才。一方面,建立全球动态引才目录,开展靶向引才、精准引才;另一方面,有序实施育才工程,以自育、他育、联育等多形式相结合的模式培育人才。若条件成熟,可探索建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特区[37],打造人才集聚洼地。以提升资金集聚能力为例,加強信用建设,着力拓宽融资渠道,灵活运用政府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方式和互联网金融、众筹等新型融资模式。

3.3 着力提升创新成果产出能力

创新产出是创新能力的最终反映。创新产出的成果数量、价值及绩效高低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言,不仅反映了其创新活动全过程是否运行良好、高效,更决定了其是否圆满完成和发挥国家赋予的各项职能及作用。可见,提升创新产出能力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提升创新产出能力,要顺应国家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和“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的大趋势,坚持前沿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相结合。一是鼓励和支持研发人员和团队发表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有效提升科技论文产出和专利产出数量、质量及效率;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重视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及时转化成生产力,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三是在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可为类似地区提供参考价值的理念、制度等创新成果。

3.4 着力提升创新活动运管能力

创新活动运行管理是保障创新行为主体对创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关键,是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保障,贯穿创新活动全过程。提升创新活动运管能力是整个创新能力提升系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言,提升创新活动运管能力要坚持高效、有序、协调、绿色、共享等发展理念,重点优化“三个结构”和形成“一个机制”。优化“三个结构”:一是优化建设主体结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省域层面来看是一个整体,但从市域层面来看分布在3个不同的市,建设主体较分散。为保障国家及省市相关规划、实施方案、创新政策等顶层设计有机衔接,整体与局部关系协调发展,须着力优化建设主体结构。二是优化创新投入结构。加强运行管理,保障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载体高效运作。三是优化创新产出结构。提升产出成果有效性,提高营业收入结构、成果结构、产业结构等高级化程度。形成“一个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监测创新活动全过程,形成一套创新问题实时反馈响应机制,及时解决所遇问题。

3.5 着力提升创新环境优化能力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创新资源集聚的关键支撑,是创新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提升创新环境优化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创新能力提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言,提升创新环境优化能力,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学。较之国内东部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步晚,研发氛围、软硬条件等创新环境水平相对滞后,导致吸引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强。学习和借鉴相关成熟经验,并进行二次创新,最终形成适用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路径,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之策。二是建。在对标先进、找准差距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加强建设。按照“七通一平”的基本要求,完善软硬件条件;营造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等等。三是治。加强创新环境治理,多路并进,对不合理的生态环境布局进行优化,对不合规的创新活动进行纠偏;对不合法的创新行为进行法办。

3.6 着力提升创新服务辐射能力

以创新服务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是国家赋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项重要使命。提升创新服务辐射能力是创新能力提升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言,提升创新服务辐射能力要按照“四区一中心”的总目标、总要求,坚持开放式创新、联动式创新,助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与周边地区(辐射区)之间协调共赢发展。主要抓手有:一是扩大开放,搭建创新合作窗口、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等主体借助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平台优势生产创新成果。二是拓宽创新合作空间,运行“飞地”模式,与有条件的辐射点、辐射区共建区域创新平台,整合共享创新要素,合作开展创新活动,并及时将理念、人才、技术、产品等创新成果灵活运用到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去,努力形成一批创新超市、创新服务站、创新产业集群,助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少,孔燕. 创新能力核心要素探查路径思考:基于创新能力研究演进脉络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9(3):62-66.

[2] Furmana J L, Hayes R. Catching up or Standing Still?: National Innovative Productivity Among ‘Fol-lower Countries, 1978–1999[J]. Research Policy, 2004(9):1329-1354.

[3] 邱均平,谭春辉.国家创新能力测评五十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59-65.

[4] 刘凤朝,孙玉涛.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述评[J].科学学研究, 2008(4):887-893,826.

[5] 王刚波.国家(地区)层面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测度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3):123-127.

[6] 宋衛国,朱迎春,徐光耀,等.国家创新指数与国际同类评价量化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 2014(7):5-9,55.

[7] 徐光耀,杨超.全球国家创新能力评价差异分析:兼论中国创新的位置[J].科学管理研究, 2014(3):1-4.

[8] 王智慧,刘莉.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比较分析[J].科研管理, 2015(S1):162-168.

[9]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

[10]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CII)研究”课题组.中国创新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 2014(11):24-28.

[11] 张义梁,张嵎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 2006(6):28-34.

[12] 周勇,徐宝艳.全球创新计分牌(GIS)评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4):59-61.

[13] 汪涛,丁雪,杜根旺.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 2014(9):43-48.

[14]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

[15]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04(3):30-35.

[16]万勇,文豪.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643-646.

[17]霍艳芳,朱序波.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及动态优化[J].统计与决策, 2012(2):59-62.

[18]焦敬娟,王姣娥,程珂.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演化及其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地理, 2017(9):11-18.

[19]姜文仙,张慧晴. 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9(8):39-47.

[20]易平涛,李伟伟,郭亚军. 基于指标特征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实证[J].科研管理, 2016(S1):371-378.

[21]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暨高新区三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

[22]肖永红,张新伟,王其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 2012(1):31-34.

[23]方玉梅,刘凤朝.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26-32.

[24]刘春香,虞乐安.长三角、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 2009(5):60-65.

[25]党兴华,李全升.基于熵权改进TOPSIS的陕西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17(3):75-83.

[26]宁迪.中关村指数2018在京发布:双创生态指数增势强劲[EB/OL]. (2018-11-02)[2019-05-25].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8-11/02/content_17746359.htm /.

[27]中国政府网.上海增设“张江园区创新指数”量化城市创新能力[EB/OL]. (2006-04-08)[2019-05-25].http://www.gov.cn/gzdt/2006-04/08/content_248890.htm/.

[28]张莹,刘会武,郑巧英.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主题文章之五 基于ISM的张江创新指数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高新区, 2015(5):134-137.

[29]周洪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22):34-39.

[30]熊曦,魏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能力评价:以我国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16(1):33-38.

[31]李庆军,王家芳,胡海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以山东半岛为例[J].技术经济, 2018(6):10-15.

[32]董微微,蔡玉胜.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 2018(8):78-85.

[33]王玲杰,李斌,彭俊杰,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比较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34]刘文,杨馥萍.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8(10):99-106.

[35]彭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水平测度[D].湘潭:湘潭大学,2017.

[36]于丹丹.2018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指数正式发布[EB/OL]. (2019-03-25)[2019-05-25].https://news.yangtse.com/content/687429.html/.

[37]崔理想.鄭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特区建设研究[J].创新科技, 2018(1):54-57.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Zheng-Luo-Xin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Cui Lixia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a "display" and a "directional light" that reflect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From the levels of country, region,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nd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this paper combed and analyzed the framework structure and common features of these four type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Zheng-Luo-Xin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Zheng-Luo-Xin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innovation capability; promo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高新区示范区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