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R&D经费投入问题与对策

2019-12-17张丽孙智勇陈巧林

创新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河南省对策

张丽 孙智勇 陈巧林

摘 要:为提高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改变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排名总体靠后的现状,本文以郑州市为样本,通过剖析郑州市R&D经费投入问题与原因,结合外地市经验,提出强化研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制度保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R&D;经费投入;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8-66-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8.010

R&D經费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与社会生产总值之比(R&D/GDP),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和衡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度、科技创新活动集中度、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力等关联指标具有重要影响[1]。

我国R&D经费统计采用国际通用的经济合作组织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劳务费、业务费和管理费等日常性支出和仪器设备费、土地使用、建设费等资产性支出。我国R&D经费统计按照地域归属原则,由统计部门负责统计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以及大中型重点服务企业的R&D经费;科技部门负责统计政府属事业单位科研机构R&D经费;教育部门负责统计高校R&D经费;国防科工部门负责统计军工科研部门R&D经费。各部门的统计数据汇总后上报国家统计局,由国家统计局审定后再按照地域原则下分到各省辖市。其中,医院不纳入统计。

2017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44 988.16亿元,比2016年增长7.8%,R&D经费投入总量仅为582.1亿元,投入强度为1.29%,低于国家平均水平(2.13%)0.84个百分点,与河南省经济总量排名不相匹配。投入强度偏低、排名总体靠后,说明了河南省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R&D活动规模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聚集了全省优质科技资源。2017年郑州市R&D经费投入总量为158.7亿元,约占全省R&D经费投入总量的30%,投入强度为1.74%,高于全省投入强度平均水平,在全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8位,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5位。省会城市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将严重制约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因此,破解郑州市R&D经费投入难题,提高郑州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发挥郑州市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将对提升全省R&D经费投入具有积极示范效应。

1 郑州市R&D经费投入现状

1.1 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与全国、河南省及中部地区的对比分析

2017年,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4%,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45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9个百分点。2015—2017年,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的排名始终保持在第5位(见表1)。

1.2 郑州市R&D经费投入的结构分析

2017年,郑州市企业(含规上工业企业、建筑业和服务业)R&D经费投入占全市的86.9%。其中,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比达到65.1%,同比增加3%,对全市R&D经费投入增量贡献率为18%;建筑业增幅最大,同比增加110.2%,对全市R&D经费投入增量贡献率达到77.8%;服务业同比增加29.6%,对全市R&D经费投入增量贡献率为12.6%。非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R&D经费投入同比下降25.2%;高等学校R&D经费投入同比增加24.4%,对全市R&D经费投入贡献率达到12.6%。

另外,郑州市R&D经费中试验发展的研究经费占比超过全部R&D经费的九成,达到90.4%,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经费之和占比不到10%(见表2)。

1.3 郑州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情况

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有2 845家,开展R&D活动的有752家,占规上企业的26.4%,R&D经费投入增速达3%,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全社会的65.1%,比2016年降低5.5个百分点。开展R&D活动的企业中,R&D经费投入超过1 000万元的企业有187家,主营业务收入合计8 437亿元,R&D经费合计投入115亿元,占全市总投入的72.78%,投入强度均值为1.37%(见表3)。

2 郑州市R&D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2017年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比2016年略有下降,总体指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全国25个主要城市和中部六省省会中分别位于第21位和第5位,与北京(5.64%)、上海(3.93%)、西安(4.82%)、深圳(4.13%)等先进城市差距更大。从总体上来看,郑州市R&D经费投入总量逐年上升,但投入强度下降,主要是R&D经费投入总额不大、投入结构不合理、研发平台覆盖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投入统计方式不一致等原因造成的。

2.1 R&D投入总量较低,新兴产业占比低

近年来,郑州市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传统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战略新兴产业未形成规模,新项目尚处于建设阶段,R&D经费支出增速低于GDP增速,R&D投入强度下降。

一是传统产业占比高,R&D投入强度低。2017年,能源原材料工业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的53.1%,达到1 510家。其中有R&D经费投入的企业有306家,占比20.3%,共投入R&D经费27.5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R&D经费的26.6%。286家装备制造业企业R&D经费为62.1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60.2%(见表4)。

二是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较低。高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科技人员占比多、研究开发投入大、工业增长率高等特点。2017年,全市高技术工业企业142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在141家R&D经费投入较大的工业企业中,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很少。

三是服务业研发投入增速高、总量低,高端服务业缺少布局。2017年,郑州市服务业R&D投入增速达到29.6%,但是投入总量只有9.2亿元,占比为5.8%,增速贡献率只有12.6%,且投入主要集中在烟草、交通、电力、建筑和信息产业等企业中,在高端金融、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领域没有分布。

2.2 企业R&D经费投入动力不足,研发平台少

一是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增速低。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R&D投入增速开始下降。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比2016年仅增加了3亿元,增长率为3%,远远低于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全市共有141家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超过1 000万元,平均投入强度为1.26%,远低于郑州市的平均水平。

二是企业R&D投入动力不足。2016—2017年有R&D活动的规上企业为419家,2017年R&D经费比2016年减少超过1 000万元的企业达到30家,R&D经费总共减少5.4亿元。

三是企业研发平台数量少、层级低。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拥有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的有466家,占比16.4%,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有22家,占比0.8%。2017年新增的24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仅11家有研发平台,其中2家为省级研发平台,9家为市级研发平台。

2.3 科研院所R&D经费投入偏低,高端研发机构数量不足

2017年,政府属研发机构R&D投入比2016年下降了25.2%,只有10.1亿元。高校虽然增加了24.4%,但总额只有10.7亿元,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市属科研机构获得政府经费资助整体偏低。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部分市属科研院所难以获得科研经费。

二是缺乏国家级引領型研发机构。目前,郑州市国家级军工类科研院所只有2家。2017年郑州市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有618家,其中国家级40家(武汉91家,合肥86家,长沙71家)。

三是重点高等院校数量少。高等院校是科技研发的重要力量之一。郑州市区域内优质科教资源匮乏,高校数量先天不足,研发实力普遍较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郑州市的基础研发实力的提升(见表5)。

四是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基础研究由于溢出效应大,是反映一个领域创新发展后劲的重要指标。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而郑州市的重点科研机构和重点院校数量过少,导致2017年全市基础研究经费占全部R&D经费的2.2%,远低于同期全国5.5%的水平。

2.4 统计口径不一致,容易出现少报漏报情况

对研发投入的理解偏差,导致统计口径不一致。例如,部分高校只统计项目直接支出的费用,但按照国际标准全口径统计,科研人员的工资性支出、科研用房面积的租赁折算、科研活动及设施的管理费等不从科研项目上直接支出的费用也在统计范围之内,这样就造成高校R&D投入统计数据存在漏报现象。另外,统计归口管理单位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研发投入少报漏报。

2.5 R&D投入方式错位,科技经费无法计入统计

一是研发投入方式与现行会计制度冲突,导致R&D投入数据无法计入统计。如政府各部门拨付给企业的科技经费和相关补助因支付方式多采用后补助形式,按照现行会计制度,企业在收到这类补助资金后不能列入当年的研发费用,也就无法计入R&D统计。

二是政府出资支持建设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资金无法计入研发统计。各级政府出资建设大量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对落户本地的创新型企业和团队采取房租补贴的方式进行资助,由政府直接支付,免费给企业使用。这种方式导致企业无法在财务上把相应的租金成本分摊列入研发项目中,也就无法计入R&D经费统计中。

三是财政资金投入较大的新型研发机构多项补贴无法及时纳入R&D统计。新型研发机构是提升区域原始创新能力、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市级财政除给予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初期运行费用支持外,还列入重大专项给予重点支持。但由于新型研发机构规模设置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多数还处在初建阶段,政府投入多数无法及时纳入当年研发统计。

3 其他省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的经验做法

3.1 注重政策扶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针对研发投入强度较低、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作用不足等突出问题,多省市近年来纷纷出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专项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北京市统计局联合市科委于2015年研究建立《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监测评价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特点、能力和水平,引导创新投入。北京市中关村出台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费用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开展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加速推进创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18年5月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实施意见》,通过发挥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打通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工作中的关键节点。

湖南省制定了《湖南省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2017—2020)》,把加强全社会研发投入统计列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健全研发经费投入统计工作机制,加强研发投入统计动态监测与跟踪服务,强化统计工作考核与培训等。

3.2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化引导作用

针对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政府研发投入较少的问题,各地市通过设定目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进一步强化引导作用。

成都市建立了以创新为导向的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在业绩考核时将市属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视同利润。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按照国家实际到位经费10%给予企业最高100万元配套。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按产业领域和企业规模分级分类对企业年度研发投入给予最高10%配套补贴。

广西壮族自治区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在科技研发投入中的比重和作用,财政科技支出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只增不减,并重点向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及基础研究倾斜;同时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向,重点投向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关键研发执行主体以及大型骨干企业。

3.3 鼓励产学研用合作,强化协同作用

针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不够、科研水平和层次不高等问题,各地市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协同作用。

上海市、南京市先后搭建“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南京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相关平台,整合全省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让中小微企业用申领到的创新券自主购买加盟该平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服务,以加强产学研对接,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4 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合力,强化联动作用

针对财政金融政策合力效应发挥不够、“单兵作战”现象明显问题,各地市优化科技金融政策,进一步强化财政金融联动作用。

广州市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有力带动合作银行支持广州市科技企业研发投入。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产业为重点,按市场化原则发起设立广西科技创投基金群,制定鼓励设立科技创投基金的普惠性扶持政策,有效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同时通过实施创新券、专利权质押融资、“科技贷”“科技保”等形式,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合力作用。

3.5 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保障作用

针对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監督不够、落实效果不好等问题,各地市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武汉市创新实施“互联网+研发管理+部门联动”模式,在市科技局、市税务局、市统计局等多部门间实现了研发数据互通共享和研发项目信息化管理,便于及时了解企业研发动向和实现数据精确统计。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健全重大任务部门会商机制,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研发经费投入的绩效考核及相关结果的应用。

4 提升郑州市R&D经费投入的对策

近年来,郑州市R&D经费投入总量逐年上升,但投入强度偏小,从R&D经费的增长趋势来看,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减缓,将影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扭转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减缓的局面,须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制度保障。

4.1 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一是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的增长机制。逐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市财政科技经费的年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并确保财政科技经费用于支持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他科技相关工作,发挥财政科技经费对社会研发投入的带动作用[2]。

二是出台郑州市加大R&D经费投入的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府资金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发挥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打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工作中的关键节点[3]。

三是优化政府业务流程。加快财政科技资金拨付速度,力争做到企业申报成功后三个月内资金拨付到企业对应账户。

4.2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兴产业布局

一是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针对能源、原材料等研发投入偏低的工业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郑州西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极[4]。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数字创意产业。依托龙子湖大学城和龙湖大学城,在郑东新区和郑州航空港区构建高端金融创新驱动发展极和现代物流与跨境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极。进一步加快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建设,积极对接国家高端平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5]。

4.3 提升研发能力,鼓励产学研用合作

一是实施企业科研创新平台覆盖计划。提高企业市级科研平台覆盖率,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规上企业申请省级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建立企业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科研平台申请后备库,对入库企业加强辅导,动态管理,实现“发现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申请一批”管理模式。

二是实施企业科研创新平台提升计划。优先支持拥有科研平台的企业,对拥有科研平台的规上企业在市级科技项目申请数量、资助额度上进行倾斜。

三是实施产学研创新平台协同计划。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一流科研机构、一流高校联合进行各级科研平台建设。对上述合作申请科研平台建设的企业,申请市级科研平台的优先审批,申请省和国家级科研平台的优先入库、优先培育、优先推荐[6]。

4.4 坚持内培外引结合,扩大创新主体

一是实施促进企业“小升规”和创建高新技术企业专项支持计划。对当年符合条件入规的企业,根据其研发投入情况按比例一次性补助。

二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创建支持计划。积极落实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对于已入规的企业,鼓励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当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按其当年研发投入采取阶梯式科研经费补助措施[7]。

三是实施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与高水平大学聚引计划。进一步强化与国家级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积极鼓励驻郑高校院所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8]。

4.5 改革投入方式,统一研发投入统计标准

一是改革政府科技投入方式。明确规定政府各类现金奖励和事前、事后补助应当计入企业对应的研发项目中。对政府非现金形式的补助,如免费科研用房、用地等,接受补助的企业应当依据其研发项目进行租金分配,可采取先交后返的形式,将依托项目费用纳入企业的R&D经费中[9]。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统一标准,加大企业科技统计培训力度。统计、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统一研发投入统计口径与标准。同时,统计部门应当加大对规上企业的科技统计培训工作,保证规上企業研发投入做到应统尽统[10]。

参考文献:

[1] 许桂林.普洱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现状及对策措施[N].农村实用技术,2019-05-20(001).

[2] 王俊.政府R&D资助与企业R&D投入的产出效率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6):93-106,146.

[3] 肖文,林高榜.政府支持、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4(4):71-80.

[4] 曹钰华,王书蓓,李晶.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众创空间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9(3)64-68.

[5] 刘华军,王耀辉,雷名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7):99-116.

[6] 丘东,王维才,谢宗晓.R&D投入对地区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R&D投入的中介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8):41-48.

[7] 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10):87-98,120.

[8] 李玉江,徐光平.人力资本空间集聚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1-96.

[9] 王莉.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10] 王孟欣.完善我国R&D统计制度的对策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1(5):31-33,62.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R&D Investment in Zhengzhou

Zhang Li, Sun Zhiyong, Chen Qiaoli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nsity of R&D investment in Henan and change the provinces R&D investment status, i.e., low intensity and low overall rank,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R&D investment in Zhengzhou,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R&D investment,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stimulating innovation vitality, and perfecting system guarante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ities.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R&D; Countermeasure; Fund input

猜你喜欢

河南省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王宏景涉嫌受贿案移送审查起诉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鲁轶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移送审查起诉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