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赠予什么样的良言
2019-12-17徐兆寿
徐兆寿
聚焦话题:毕业赠言
7月,毕业季来临,各种毕业赠言饱含深情,精简凝练,给人带来美好的回忆,留下深刻的印象。回顾往昔,文学大师们的毕业赠言更是独具魅力,让人回味无穷。胡适先生给1929年毕业生的赠言是:“不要抛弃学问。”睿智中阐释了学无止境的人生真谛。回想毕业之时,老师给了你什么样的毕业赠言?毕业前夕,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带给了你什么样的影响?
要求: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盛夏毕业季,学子们即将奔赴茫茫未来,临别时师长们仍不忘谆谆教诲,这是学子们的最后一课。它是崇高庄严的,饱含着分别时的悲伤与对未来的茫然,也澎湃着理想的热血。
王国维曾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说得大一些,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大学。”但无论文学再怎么变化,也无论大学再如何演变,有些基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便是对道的崇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轴心时期,孔子是这样强调的,亚里士多德也是这样强调的。他们追求的都是人的德性。两千多年之后,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者在最后一课向自己的学生强调,要崇尚学术。德性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学术似乎更多地成了一种外在的术。古人强调更多的是德,现代知识分子强调更多的则是术。此乃忧之一也。
还有一种是媒体精英或作家们的最后一课。他们强调更多的是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社会的批判。他们从大学毕业后更多地在社会中观察、行动,以笔为旗,以梦为马,他们更为鲜活地证明了大学时代曾经树立的理想是如何艰难地挺立,他们也更为熟悉普罗大众是多么需要正义、良知,所以他们的声音往往带着金属的响声和宝剑的光芒。因为那锐利的声音很容易划破官僚们的耳朵,所以那样的声音越来越罕见。此乃忧之二也。
我们也曾见过那些成功者的赠言,他们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负地分享成功的秘诀,用金钱、权利、荣誉来诱惑那些即将踏上社会的学子,告诉他们抓住一切机会,用上天赋才华,用上勤劳勇敢,便可踏上成功的宝座。另一类则是用极其普通的声音告诉那些对成功充满了渴望的学子,人的一生,最为重要的是健康、善良、牺牲、爱和自由,是利他,是无我,是对善的信仰。第一类声音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可第二类声音我们一生之中很难听到。此乃忧之三也。
最令人担忧的并非那些成功者的成功学一课,而是很多大学校长或院长有些媚俗的最后一课。因为校长平时太忙,或者对大学精神没有多少体认,所以常常让秘书代写演讲稿,而秘书们因为习惯讲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以表示政治上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又为了争取更多的掌声不惜讨好学生,讲一些俏皮话、网络语言,但是,那些话语也仅仅只能博人一乐,不能入人心,更不能令人记住。或许,校长不用拿那份稿件,只是郑重地说上几句话,说出他对大学精神的最后阐释,对时代的理想追求,对学子们最郑重的期望,可能中间没有任何掌声,但他凝重的表情、坚定的声音一定会像钝铁一样划过学子们的心坎,而演说结束后的掌声也许会持久到永远。
孔子五十岁左右去拜见老子,那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了黄帝问道之后的第二次圣贤的伟大见面。孔子像学生一样在老子那里学习了几天,临别时,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送你幾句话。而那几句话,便是告诉孔子《易经》之道。你不能只看到阳面,还要能看到阴面,一阴一阳才谓之道。孔子回来后,告诉弟子们,他见到了真龙。从那以后,孔子才开始研读《易经》,最终完成了后来我们所看到的《周易》。那便是老子给孔子上的最后一课。是道的传授,是一次征服,也是一次伟大的启迪。
天地玄黄,阴阳更迭。每年都会有一次最后一课的刷屏,如果学生们能多听到一些道的传授,那该有多好。
(选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