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法在提高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2019-12-17韩迎春
韩迎春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角色扮演法在提高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30名在该院就职的儿科医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为两组,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均15名,参照组医生采取普通治疗法对患者实施治疗,研究组医生在普通治疗基础上采取角色扮演法对患者实施治疗,研究时长1个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满意度,以此作为依据对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评分,并研究其沟通优良率。结果 经研究,患者对研究组医生的治疗满意度均优于参照组满意度,研究组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优良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数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表明,在儿科医生医患沟通中,角色扮演法可以显著提升儿科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患者对儿科医生的治疗满意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应当在儿科临床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角色扮演法;儿科医生;医患沟通;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10(b)-0077-02
临床儿科治疗具有其独特性,针对儿科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更关注患者的治疗感受,提高儿科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于儿科治疗过程来说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儿科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成为临床儿科研究的重要课题[1]。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儿科医生一项必备的专业技能。角色扮演法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提高儿科医生换位思考的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帮助儿科医生与儿科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治疗过程的顺利展开。该文研究分析角色扮演法在提高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30名在该院就职的儿科医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为两组,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15名。参照组15名儿科医生男女比例7:8,年龄29~33岁,中位年龄(31.03±1.15)岁;研究组15名儿科医生男女比例6:9,年龄29~34岁,中位年龄(32.03±2.05)岁,参照组与研究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儿科医生采取普通的儿科治疗方式,正常展开诊疗。研究组儿科医生在普通诊疗过程中实施角色扮演治疗方法,角色扮演法在儿科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内容有:(1)组织学习,编写角色剧本。为了角色扮演帮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组织研究组儿科医生学习角色扮演法相关知识,首先儿科医生应确定角色扮演内容,并编写相应的角色扮演剧本,为角色扮演法的展开作充分的准备。研究组儿科医生可以向专业的儿科心理医师请教儿科治疗中角色扮演相关问题,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掌握角色扮演法的内涵与核心技巧,明确角色扮演法实施的目的[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剧本的设定与编写,剧本内容围绕提升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主题展开。同时角色扮演法所采用的剧本要充分切合实际需要,考虑到实际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的影响,并尽可能设想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过程中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针对不同情况角色扮演法采用不同的剧本。儿科医生要充分换位思考,站在儿科患者的角度编写剧本,可以事先调查儿科患者感兴趣的角色扮演内容,注意不要偏题。最后,剧本编写还应考虑儿科患者家长的感受,尽量让家长参与到角色扮演当中,有助于达到更好的角色扮演效果,提升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
(2)实施角色扮演。根据设定的角色扮演剧本,指导儿科医生在医患沟通中具体实施角色扮演法,同时注意以下几点:①儿科医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就诊时态度应当保持友善亲切,不失庄重,目光真诚,让儿科患者及其家属尽可能获得安全感与亲和感;②角色扮演法要求儿科医生态度端正,认真,切不可把角色扮演当做玩笑,只有儿科医生充分进入“角色”,才能使得角色扮演更具真实性,引导儿科患者快速融入角色情境中,主动配合相应的治疗,儿科医生切忌羞涩,应大方积极地扮演好“角色”[3];③为了角色扮演更具真实性,儿科医生应当巧妙利用辅助道具,吸引儿科患者的注意力,激发其配合治疗的兴趣,提高儿科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道具的选取要謹慎,必须保证足够的安全与卫生,不能对治疗过程造成干扰。
1.3 评价指标
儿科医生就诊结束时向儿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两大模块,一大模块主要收集儿科患者的意见,提问方式应便于儿科患者理解且能考察儿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对于年龄较小、无法独立完成问卷的儿科患者,应争取家长积极配合,帮助儿科患者填写问卷;另一大模块主要收集患者家属的意见,考察家属陪同治疗的感受与体验,统计分析儿科患者对两组儿科医生的治疗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并随机抽取每位儿科医生的20份调查问卷,根据非常满意的例数对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评分,包括能力优异、良好以及较差;在每位儿科医生收集的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20份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儿科患者对该儿科医生的治疗满意度,20例儿科患者中15~20例(不含15例)对其儿科医生评价非常满意则该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评分为优异,5~15例(不含5例)评价非常满意则儿科医生沟通能力良好,0~5例评价非常满意则儿科医生沟通能力较差,医患沟通优良率=优异+良好。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4名优异,4名良好,7名较差;研究组8名优异,6名良好,1名较差,研究组儿科医生医患沟通优良率(93.33%)显著高于参照组(53.33%)(P<0.05),两组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对比见表1。
3 讨论
医生医患沟通能力是评价医生专业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优秀的医师不仅掌握必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与熟练的临床操作技术,高尚的医德与良好的人文素养,还应有优异的医患沟通能力[4]。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不仅要求医疗技与医护人员完备,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就诊需求,医师不仅要面对患者的生理疾病还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使得医师及时了解患者心理需求[5]。儿科病房所面对的患者由于年龄较小,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弱,更需要医师进行耐心沟通,儿科医生优异的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儿科治疗的必备条件。角色扮演法有助于医师以儿科患者同龄人的身份对儿科患者展开治疗,能帮助医师快速得到儿科患者信任与理解,降低儿科患者对治疗的抗拒性,缓解其就诊恐惧[6]。角色扮演法要求儿科医生积极探索与儿科患者更好沟通的有效途径,解决诊疗过程中突发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安抚儿科患者的情绪,循循善诱,更好地找出儿科患者的症结,提高就诊效率,为就诊过程增添趣味性,避免过于严肃的氛围对儿科患者心理造成压力,产生抵触情绪。角色扮演过程中,儿科医生应耐心倾听儿科患者的诉求,保持亲切友好的态度,与儿科患者目光接触,语气温和且富有感情,给予患者理解与关心,并及时赞扬儿科患者的正确行为,积极、大方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7]。此外,角色扮演过程中,儿科医生也应考虑儿科患者家属的感受,及时安抚家长情绪,以免让家长焦虑担忧的情绪影响到儿科患者,给治疗过程带来更多不便,儿科医生要与患者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帮助其树立儿科患者康复的信心,引导家长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家长的陪同与参与能给予儿科患者最大程度的安全感[8]。诊疗后及时与家属沟通思想,交流总结治疗过程中的不足,以便进一步对角色扮演法进行优化改善,切实有效地提升儿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儿科医生医患沟通中,相较于传统治疗法,角色扮演法可以显著提升儿科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患者对儿科医生的治疗满意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应当在儿科临床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晓燕,张超,熊世熙.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医患沟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2):79-80.
[2] 王杨,乔莉娜,李德渊.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提高临床技能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221-222.
[3] 傅炜萍,戴路明,赵芝焕,等.多种医患沟通技能教学方法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9):104-105.
[4] 石虹,王曉丹,白浩鸣,等.角色扮演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问诊教学模式设计[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5):46-47.
[5] 黄思敏,卢春婷,杨晶,等.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提高医学生问诊能力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2):123-126.
[6] 王岐本,张伟,汤银娟,等.“角色理论”在实用医疗语言学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18(4):60-61.
[7] 邹莉萍,董卫国,朱俊勇,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法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1-2.
[8] 肖满田,钱兴国,邓爱芬.临床实习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9):48-49.
(收稿日期:201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