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买不能读
2019-12-17李宣华
科学导报 2019年72期
李宣华
袁枚在《黄生借书说》表达了对读书的看法:“书非借不能读也。”很多读书的人对此深有感触。为什么呢?借来的东西,终究是要还的呀。迟还不如早还,这个“借”字如同骑马人手中扬起的一根鞭,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抓紧读,快快读,早早还!
因着职业的特殊性,我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而且近乎苛刻。以至于我的一位要好的朋友每每看到我“陀螺转”就笑言觉得心疼。因而,在读书方面,我对袁枚的“抓紧时间而读书”的观念表示理解,但并没有非得借书而读的同感。因为,我对借来的书,总有一种畏惧感:怕把所借之书弄脏了,弄卷页码了,弄遗失了。因而总是战战兢兢,不能放松畅快去阅读。
小时候,深受私塾老师教导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思想的影响,我看书时喜欢写写画画:看到精彩的片段画个波浪线,看到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的东西打个问号,看到陌生的字词会立即查找字典词典做个标注。时常,看完一本书后还会有感而发,在书的扉页或尾页的空白处,写上一段心得体会。而这一切,是无法在借来之书上操作的。
可以说,看借来之书会大大拘囿我的那颗“读书之心”。对我而言,书非买不能读。唯有买来的书,才可以不必思前虑后,任由自己在上面涂描备注,恣意放飞。而且,我总感觉自己阅读时“书笔不离”,是个顶不错的习惯。书页上做标注,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利于消化,方便于重新翻阅时巩固加深好词佳句的印象,也是为着加深理解和体会。
我還有一个更加深切的感受就是,自己做过标注,写过“感言”的书籍,日后再次捧起翻阅时,总感觉有一股油然而生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一如自己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或是看到久别重逢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