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课堂的课程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
2019-12-17孙骏
孙 骏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信息化教学在很多院校得到探索和应用,云课堂很好地给出了线上线下教学解决方案,在此环境下,设计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下的课程评价指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实时与定期相结合的监测、预警、诊断与改进。
1 云课堂的系统平台构建
1.1 云课堂平台的系统框架
云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策略及教学模式,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教学支持平台。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云课堂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云+端两级部署,教学资源和线上学习活动在云端开展,课堂互动教学通过教室的PC和移动端实施。课前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完成知识的预习。课中老师手持移动终端(iOS和Android平台)跨平台的无线投射,并保证PPT动画和视频的正常播放、任意书写、白板讲解、图片或拍照批注、作业讲评、随堂测试等教学功能;实现签到、提问、头脑风暴、讨论、测试和评价等课堂互动。课后可以自主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讨论协作、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有效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1.2 云课堂的教学成效
(1) 利用云课堂改善课堂管理。利用云课堂中提供的一些游戏化、趣味化的方式,一方面加强了时间管理,例如电子签到缩短了点名时间,且更加有效;另一方面提高了课堂参与管理,例如提问、调查问卷增加了双向交流,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教学反馈。
(2) 实施混合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老师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教师空间,线上丰富的资源和技术与线下师生互动学习结合起来,例如讨论、头脑风暴、小组PK等。
(3) 分析教学数据改进教学评价。云课堂上生产了包含课程、学生和教师的大量教学行为数据,通过对数据分析,通过平台数据,更加全面有效地考察教师的课程教学行为。
2 信息化课程指标体系设计
2.1 教学工作中的课程质量保证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就是要完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树立现代质量文化,而课程建设质量保证是实时性和过程性要求比较高的一项,其运行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建设质量改进流程
2.2 课程信息化指标设计
目标是诊改的动力根本,标准是目标的具体特性的显现[1],按照 “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5个层面,进行标准、质控点、诊断指标、过程监控进行系统性的建设。课程层面的指标框架,如表1所列。
表1 课程指标框架
在课程指标框架下,为实时或定期跟踪课程教学情况,结合云课堂信息化教学的特点,设计出4类指标层面共30个反应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质控点如表2所列,以服务和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
表2 课程信息化指标点
2.3 课程信息化指标的实施
通过与云课堂软件的开发公司合作,目前,使用云课堂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老师都可以在云课堂平台上查看自己课程教学的指标情况。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平台的管理后台对申请云课堂开展混合教学的老师进行指标统计,对信息化教学开展情况较好的老师予以一定奖励,从而达到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的作用。当然,对于一些教学规划类的课程指标在云课堂上不能完全反映出来,需要结合教学管理系统从数据中心获取,最终实现在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系统上可视化的动态展示。
3 体系运行的保障
图3 共享数据中心示意图
课程信息化指标体系运行的基本前提是智慧校园平台,敏捷、高效的共享数据中心建设是关键[3]。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高带宽有线+无线网和各类智能信息接入终端,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信息门户、统一数据平台、校本数据中心,一站式师生网上事务中心、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移动互联应用基础上,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访客及校友等人群提供校园事务处理、移动学习和交流互动服务,实现校园管理智能化。要建立起全校统一的数据标准,将分散在各业务系统之中需共享的主数据抽取上来,并根据校内信息标准进行统一的存储和对外发布及共享,打通包括状态数据平台在内的各应用系统间壁垒,智能采集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实现全校数据的抽取、治理、共享和积累,为智能校园大数据分析提供基础性支撑,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是对一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重大考验,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一方面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课程指标数据进行的采集、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实现自我改进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