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分类及合作绩效提升路径

2019-12-17文冠群王振雄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信任救援成员

姜 卉,文冠群,王振雄

(1.中国科学院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2.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各种大型突发事件发生时,经常需要不同功能的团队合作,组成更大的临时团队,共同完成应急救援任务。相较于传统团队,临时团队突破了组织边界,灵活性高,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1]。应急救援环境是典型的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简称VUCA)环境,具有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等特点。这种环境增大了应急救援任务的难度,也增加了行动中信息实时共享的难度,而临时团队由多个不同功能的团队组成,救援的效率与效果受制于团队的合作绩效。因此,探讨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规划出提升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合作绩效的途径非常必要。

当前已经有不少关于临时团队的研究,但关于应急救援临时团队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外学者关于应急救援临时团队的研究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对绩效影响因素的剖析,提炼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快速信任[2]、知识共享与交互记忆系统(TMS)[3]、团队组建因素(如团队规模[4]与团队人格组成[5])、沟通与协调[4,6];二是对救援有效性的评估[7]及救援过程的优化[8-10]等,模拟与仿真方法常被运用其中。本文立足于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合作绩效的现实需求,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结构化访谈与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升合作绩效的路径。

1 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及其分类

1.1 应急救援临时团队的定义

有关临时团队的定义很多,比较典型的包括Goodman的“在一定时期内,围绕一个复杂任务一起工作的一群技术人员”[11];黑尔里格尔等人的“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模式”[12];钱焱、刘洪等学者的“有固定的时间节点或时间状态来预示组织使命结束的一种企业组织形态,它一般等同于临时组织”[13]。分析这些定义,可以发现临时团队具有明确的起始时间与结束时间,成员任务目标一致,是一种组织模式。基于以上分析结论,结合应急救援的领域性,本文将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定义为:为实现共同的应急救援任务目标而组建,随目标完成而解体的组织。当救援任务复杂性高、影响范围大,单一团队的资源不足以完成相应的救援任务时,就产生了临时的多团队救援。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等。

1.2 应急救援临时团队的分类

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就是由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而临时整合在一起的行动组织。构成大团队的小团队的功能相似度可能较高,如大型火灾救援中,消防中队是基本作战单元,是小团队,各消防中队的功能相似性较高。小团队的功能相似度也可能较低,如在重庆万州公交车及遇难人员打捞事件中,参与的团队包括重庆长航队、蓝天救援队及公安、海事、交通、消防等部门,各作战单元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相似度较低。因此,可以将小团队的功能相似度作为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分类的一个维度,分为相似度高和相似度低。在一些应急救援事件中,大团队中的小团队来自同一个地域,如前文提到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及遇难人员打捞,所有团队均来自重庆市。但在另一些事件中,大团队中的小团队来自不同的地域,如“8·8九寨沟地震”,四川、甘肃等地的救援队伍都赶赴现场参加救援,救援队伍来自不同的地域。因此,可以将小团队的地域作为分类的另一个维度,分为单一和跨区域。应急救援临时团队的分类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应急救援临时团队的分类

2 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参与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茂县滑坡等自然灾害救援,以及参与过吉林石化爆炸事件等生产安全事件救援的救援人员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同时,针对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合作这一主题,召集相关救援人员进行了三轮座谈。一对一访谈人员共计18人,座谈人员25人。访谈人员来自中国国际救援队,蓝天救援队,武警医院,成都市和吉林省的消防大队等应急救援单位。通过对访谈与座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目前我国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合作中的主要问题:(1)团队间不熟悉。应急救援临时团队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背景下,由小团队临时组成的大团队,小团队之间彼此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有一致的救援目标,但团队间仍然很难快速建立信任。(2)利益冲突。由于小团队可能来自不同地域和领域,彼此之间虽然没有经济利益的冲突,但由于大型应急救援一般都比较受关注,因此,各个小团队往往会专注于自身的任务,而不是从全局的视野考虑整体的救援绩效。

彼此不熟悉与利益冲突两者交织在一起,会导致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出现目标不一致,资源不共享甚至争夺资源,沟通不畅,彼此信任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使得团队合作绩效差,救援效果不尽如人意,且由于合作不融洽,难以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会进一步影响未来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援。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合作问题影响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应急救援临时团队问题影响路径

针对本文提出的四种类型应急救援团队,合作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Ⅰ型团队。Ⅰ型团队是由专业分工不同、跨地域的多团队组成。小团队的专业性强,自信程度高,更易形成微观视野,不易从全局思考问题。又由于没有共同的行政隶属关系,导致纵向沟通非常难,从而只适合于横向沟通。而由于团队间的不熟悉,很难彼此信任,横向沟通也会遭遇较大的障碍。同时,小团队有各自的内在利益与行动动机,难以用统一的目标来协调。因此,沟通协调成本高,最容易出现上述的合作问题。

第二容易出现合作问题的是Ⅱ型团队。Ⅱ型团队相比于Ⅰ型团队,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属于同一地域。行政上有相同的隶属,纵向沟通相对容易。又由于地缘关系,相比于Ⅰ型团队,团队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但Ⅱ型团队同样存在利益冲突,因此合作中也会存在上述相应的问题。

Ⅲ型团队中的小团队具有相似的功能,行政上又属于同一系统,因此,沟通上相对容易,信任关系较易建立。但由于地域不同,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也会引发相应的合作问题。

Ⅳ型团队中的小团队具有相似的功能,属于同一地域,并具有相同的行政隶属关系,因此,团队间较易建立信任,利益冲突较少,较容易合作。

3 提升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合作绩效的路径探索

综上所述,Ⅰ型团队与Ⅱ型团队较易出现合作问题,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团队类型。若要提升Ⅰ、Ⅱ型应急救援临时团队的合作绩效,一是要在不熟悉的团队间快速建立信任,二是尽量消减团队利益冲突。快速信任是以团队关联和感知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团队信任,其建立过程更加快速,同时能有效地控制临时团队中的脆弱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14]。快速信任的建立对成员之间的沟通配合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诸多研究表明,快速信任是临时团队合作绩效的决定因素[15]。因此,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影响临时团队快速信任的因素,进而构建应急救援团队合作绩效提升的路径。小团队由于自身功能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各为组织的利益行事。但应急救援任务关系到国家和公众的切实利益,因此,在一致的大目标下,化解或消减小目标的冲突是可行的,这需要小团队间打破隔阂,更好地彼此了解。

3.1 应急救援临时团队成员的选择

应急救援任务的执行需要具备不同专长的成员配合,很多成员是第一次合作,给救援人员培养信任的时间极为有限,以人际为基础的长期信任不适用于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基于认知的快速信任为成员间的沟通与合作创造了基础,有助于提升团队绩效[7]。影响快速信任的因素包括被信任者的能力、诚实、善意和信任者的信任倾向[16]。根据自我归类理论,人们更倾向于将与自己相似的个体划入内群体,并给予更多积极的认知和资源[17],这种积极认知能促进信任的形成。身份相似的个体之间更容易形成好感,信息和资源获取相对容易,配合起来更加默契,也更易建立快速信任。

基于以上讨论,在选拔应急救援临时团队成员时,要对其专长、性格、品行进行筛选,选出专业能力强、性格品行好、信任倾向高、社会角色相近的个体。同时必须保证整个团队的专业多样性,使得救援的每一项任务都有足够专业的人去承担。专长和社会角色的考察对选拔者来说比较容易,成员的性格品行和信任倾向高低,可以通过他们的日常表现进行判断,如是否心态积极,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等,还应参考其过往履历、其推荐人的资历和可靠度。应急救援临时团队成员选拔标准如表1所示,其中信任倾向量表是一种心理学量表,用于测量个体的信任倾向。

表1 应急救援临时团队成员选拔标准

3.2 日常跨团队协作

什么因素会影响团队快速信任的生成呢?通过对资深专业救援人员进行访谈发现,快速信任的产生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队伍中是否能找到熟人。由此可见,创建各种机会,提前让小团队之间通过熟人承担联络通道的作用,对于快速信任的构建具有建设性意义。这需要在日常管理中积极构建各种小团队间的关系网络,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式开展日常跨团队协作。

3.2.1 开展跨团队研讨

开展跨团队研讨能够起到以下作用:(1)给不相识的个体成员提供一个认识并熟悉的机会,进而产生信任;(2)通过研讨能够促进知识共享,研究发现,临时团队中的知识共享与快速信任有相互促进的作用[18];(3)通过研讨可建立个体成员间的交互记忆系统。交互记忆系统是一个成员相互依赖的记忆关联网络,系统内成员共享同一套知识编码、存储、检索方式,成员可以各自承担熟悉领域的知识并确定他人专长[19]。开展跨团队研讨,团队成员能够彼此了解对方的知识结构与特长,而这是团队成员执行任务过程合理分工的基础。

3.2.2 开展跨团队应急救援演练

如果跨团队研讨还只是停留在知识分享的阶段,跨团队应急演练则可以真刀实枪地展示不同团队专长,并通过演练发现团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执行真实任务前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比研讨过程能更快地增进不同团队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同时可更大程度地在跨团队成员间建立友情。这既为执行真实救援任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又为执行真实救援任务提前构建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真实情境下任务救援中的沟通与信息共享,可提高现实中的跨团队救援绩效。

两种协作模式简要总结如表2所示。

表2 两种日常跨团队协作模式

3.3 建立新型沟通模式

日常的跨团队研讨与演练对于加深团队间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协作是有效的,但受到资源的限制,不可能过于频繁。因此,需进一步建立日常的沟通模式。由于大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类似于军事行动,面临的环境都是复杂动态,信息不确定,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借鉴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进行的团队合作策略调整,实施团队间嵌入计划和联络官计划[20]。

3.3.1 嵌入计划

小团队间隔阂与不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信自己的专业力量,而拒绝了解其他团队,导致目标不一致,行动失调,信息障碍,资源浪费。在应急救援的高不确定性环境下,团队间的彼此隔阂导致执行任务缺少全局视角。嵌入计划是一种交换机制,即从某一小团队中挑选一个最优秀的个体分配到另一个小团队里工作一个较长的周期。这个优秀个体一开始可能会被排斥,但当对方需要借助其原本所在团队的资源与力量的时候,这一个体就可以做出相应的承诺。这往往能缓解双方之间的关系,最终的结果就是双方从一种利益冲突的“敌对”状态转化为一种共赢的合作状态。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构建交互记忆系统,使得在真实的应急救援中,当某一小团队需要某种资源支持时,清楚地知道哪里有这种资源,并能通过嵌入计划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较容易地获得这一资源。

3.3.2 联络官制度

联络官制度与嵌入计划的目的基本一致,区别在于联络官并不需要在对方团队承担具体的工作,而主要负责两个团队间的沟通与协调。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看,联络官就是占据了结构洞位置的个体,因此具有信息优势与资源优势,而这些信息优势与资源优势会由联络官传递到自己所在的团队。这一制度不但能够增加团队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还能够使小团队从更加全局化的视角来看待救援任务,避免或消减利益冲突。而这种私人间的联系,在真实的应急救援中,往往能起到联通多个团队的作用,促进快速信任的生成,并促进信息和资源的流通与共享。

两种沟通模式的行为与目的如表3所示。

表3 两种跨团队沟通模式

4 结论

经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可从小团队功能相似性及小团队地域两个维度将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分为四类,其中Ⅰ型团队与Ⅱ型团队是研究的重点。(2)小团队间不熟悉以及利益冲突是影响应急救援临时团队合作绩效的重要因素。(3)小团队间不熟悉以及利益冲突会导致小团队的目标不一致、资源不共享、沟通不畅、信任度低,进而导致合作绩效差、救援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4)可通过建立团队成员选择标准、开展日常跨团队协作、建立新型沟通模式来解决信任不足、沟通不畅等问题。

猜你喜欢

信任救援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紧急救援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3D打印大救援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救援行动
信任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