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前教育中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活动
2019-12-17贾李艳
贾李艳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龙凤幼儿园,山西 晋城 048000)
本文对在学前教育中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活动做出分析,希望可以为各位幼儿工作者带去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确定明确的幼儿活动的目标和计划
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幼儿活动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中包含着众多内容,幼儿园各项活动的开展,应当充分考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幼儿活动开展的意义与价值,明确活动主题,明确通过活动所需达成的目的和发展的相关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的设计各项主题活动。幼儿园教师应转变思路,加强对各项幼儿活动的重视,投入更多精力深入幼儿当中分析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与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设立明确的学前教育目标与计划,幼儿活动的开展不应只为了满足教育部门和幼儿园的要求,而是应当真正从幼儿的角度考虑,从幼儿的需求出发,以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活跃学前教育氛围,激发幼儿参与兴趣为根本,才能真正发挥幼儿活动的作用,实现幼儿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二、以丰富的形式开展幼儿活动
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对各类活动的参与兴趣及积极性也很强,但同时也存在着专注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等情况,幼儿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幼儿活动,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借助故事、音乐、游戏等多种方式,提高幼儿对各项活动的参与兴趣,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参与机会,从而实现幼儿活动的有效落地。在丰富的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应注重不断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在实际的社会实践教育开展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多种方式,将学前教育中幼儿活动的形式进行丰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提高幼儿活动的趣味性,才能确保其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幼儿园德育教育关于环境保护意识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结合“垃圾分类”这一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利用一些垃圾分类的小玩具,在课堂开展垃圾分类游戏的活动,借助视频、故事、动画的形式,将垃圾分类的小知识交给幼儿,然后通过游戏的方式促进社会实践教育的落地,首先教师可以将幼儿进行分组,进行垃圾分类的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将垃圾进行分类并放入相应的垃圾箱内,通过游戏加强幼儿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而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作为“小小管理员”,在幼儿园内或周边的小区内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服务工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幼儿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并养成不乱扔垃圾,并正确分类的好习惯。
三、强化知行合一的学前教育理念
在幼儿活动的开展中,应当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以幼儿活动的思想和内涵作为行动指引,以实践的形式促进活动的落地。很多幼儿园在幼儿活动的开展中基于各种原因,都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这种现象导致了学前教育中各项幼儿活动的开展流于表面,难以发挥作用,最终只是空喊口号,活动的目的却没有真正实现。而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学前教育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对幼儿园阶段的儿童而言,理解起来更为简单,参与的兴趣更强,教育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四、在幼儿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行为与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家庭对幼儿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但这样的情况也造成了我国的儿童普遍存在的自理能力较差、对家长依赖较重、任性、自我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家长与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的幼儿活动实现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从沟通能力、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多个方面,鼓励幼儿大胆实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改善对家长及老师的依赖,从点滴小事做起,提升学前教育中幼儿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绘本、故事、动画等形式,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促进自理能力的提升。如小熊宝宝系列绘本——《收起来》,就是帮助小朋友养成自己的玩具自己收的习惯的绘本;歪歪兔行为习惯动画片——《我的事情我来做》,就是培养小朋友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动画片。通过绘本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在趣味活动中强化对行为习惯的塑造与培养,实现教学目标。
结束语:
幼儿园学前教育中幼儿游戏的开展,应建立明确清晰的教育目标,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开展幼儿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景和机会,以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通知注重对幼儿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培养,注重对幼儿兴趣的激发,通过趣味的幼儿活动,内化幼儿的行为与意识转变,从而为学前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