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唱歌课音准和节奏感的培养探究

2019-12-17林梦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林梦

(瑞安市汀田实验小学,浙江 温州 325000)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音乐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先从学生的兴趣下手。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首先要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在音乐课上,播放学生喜欢的音乐或者音乐名著。音乐不需要专门去听,要把它渐入学习生活中,比如吃饭的时候播放一些舒缓动听的歌曲,一方面增加食欲,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音乐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把音乐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音乐,比如在学唱国歌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抗日战争中的感人事迹,赵一曼、张嘎、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赵尚志等革命英雄,教师要把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地崇敬带入歌曲教学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玩游戏,那么教师就可以把音乐带入游戏。比如在游戏“你拍一,我拍一……”中,既引起了学生的热情,有培养了节奏感。比如在歌曲《打秋千》中,学生可以在唱到某一句的时候,做相应的动作,比如拍手、挥手等,这样不仅比原来呆板的教学增加了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

二、视唱训练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方法

对于音准来说,音准决定了音乐的质量,没有音准,音乐犹如无根浮萍,无从谈起。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对各个大小调都进行教学,初步感知每个音准,再融合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做到不跑调。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音程的训练,纯一度,纯八度开始,然后是纯四度、纯五度、升四度和降七度等,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唱出指定的音程。教师甚至可以进行二声部的视唱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声部不仅能够平衡声部相互的音响关系,理解和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更能促进单个人的音调的准确性,增强音乐表现力。比如在学习《澎湖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教学生乐谱如何读,首先让学生对乐谱实现视唱,以此强化学生对旋律的形象的感知,在这时,学生不仅增长了乐理知识,也对音乐实现了可视化的掌握。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跟唱乐器,来与学生自己的音准进行比对,以此来增强音准。

对于节奏的掌握,节奏可以被比喻成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感的音乐,则是杂乱无章的杂音。在视唱中,教师可以通过拍手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强弱拍,增进对节奏的感知。比如儿歌《铃儿响叮当》中,对于歌曲的强弱规律,可以强节奏拍手,弱节奏拍桌子,以此来体验和体会强弱拍在歌曲中的实现和作用。在图一的《铃儿响叮当》中,为4/4拍的节奏,节奏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强和次强拍手,弱拍桌子,在这首歌的第一句,强拍就落在了“叮(第一个)”、“当”、“铃”、“响”、“当(第三个)”等字上,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学生就可能更好的阿体验到节奏的作用。

在节奏为3/4拍的儿歌《新年好》中,强弱规律为:强弱弱。强就是唱的响一点,弱就是唱的轻一点。按照这个节奏,强节奏拍手,弱节奏拍桌子,如图二,“新年”二字为强节奏,拍手,注意这里“新年”二字为一拍,节奏较快,“好呀”二字为弱节奏,拍桌子,注意这里“好呀”二字为两拍,节奏较慢。第一句最后的“新年好”三个字,中的“好”为弱节奏,拍桌子,但是“好”是两拍,注意节奏较慢。视唱是学生提高音准和节奏的基本方法,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要尽量创新,争取赢得学生的兴趣。

三、课堂引入乐器以及多媒体的使用为音乐教学锦上添花

乐器在音乐课堂里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课堂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在小学的教学中,教师应使用操作简单,音律丰富的乐器,比如口风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音律标准,音色洪亮优美,呼吸加上右手键盘的操作方法,使师生都容易上手。口风琴地引入,可以辅助歌曲教学,在口风琴地帮助下,学生学习歌曲地速度会增快。口风琴为学生伴奏,使音乐表现形式多样,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地魅力。尤其在二声部地教学中,口风琴锦上添花,引导学生把握歌曲地节奏地音程,得到了很好地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的使用为音乐课堂增加了吸引力,多媒体可实现听觉、视觉、触觉的统一,使学生多方位、全视角地感受音准和节奏。比如在学习《小小少年》时,教师可以播放《小小少年》的视频等,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跟唱视频,甚至可以配合肢体动作等,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课的内容,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多媒体课堂,给音乐课堂带入新的血液和新的感受,使教师的教学进展如鱼得水。

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习音乐,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有学习音乐的乐趣和热情是成功的一半和前提。其次,教师必须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视唱,在培养乐感的基础上,教授基本乐理,让学生对音阶、音程等有形象化的认识。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引入乐器,以此辅导学生的音准和节奏,甚至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花里胡哨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推陈出新,敢于创新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