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研究
2019-12-17林妙玲
林妙玲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近年来,面对人力资源供需的结构性失衡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把目光投向了自主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更是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创新
创新是指在现有的思维模式和现有的产品、服务等以外提出跟常规思路或见解有差异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或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市场导向或基于本人的构思,改进或创造出新的事物,且能获得一定的正面效果的行为。
(二)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
(三)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但是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且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哪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二、创新创业现状
(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现状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出台的相关规定都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
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的政策结合当前的实际需要,高校增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课程。
然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是由于课程设置没有系统的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合理的设置,缺乏具体实践的指导;二是授课的教师素质参差,对当前的实际情况的把握程度有差异,导致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效果;三是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是很有限的,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信息的传播速度也非常快。大学生作为电子产品的目标客户群,对信息的获取和新事物的接受都是很快的。
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强,接受程度也很高,在创新创业项目中表现出来的创意也是带有很强的个性化和现代化的,但却在可行性方面的考虑上稍显不足。
对大学生在“互联网+”创业大赛和学校以及地方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作品分析来看,存在着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第一,资源的获取问题。资源比较丰富的学生,在制作方案的时候会依托一定的社会调研数据,或者实地走访情况等进行,有一定的现实性,内容也相对比较详实,有针对性。但更多的方案是学生自己闭门造车,天马行空的作品,都是想当然。这部分学生缺乏现实数据的支撑,仅凭头脑当中的间接经验就创作,这部分的项目要真正实现转化成现实的企业存在很大的难度。第二,学生的创业项目与专业结合度的问题。
对学生的创业方案的分析来看,普遍跟专业的结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不能在方案上体现专业优势,创业选择的领域也大多从兴趣爱好出发,不能发挥其专业优势。第三,学生对创业过程的风险评估不足。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社会经验是缺乏的。学生还停留在理想的创业环境当中,对遇到的困难和应对措施这个方面的准备不足。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一)加强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在课程教学方面,不能把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完全割裂,要引导学生把专业的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有创业实践的经验和对创业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高校教师掌握的是学科的前言,有相当的科研能力,但很多教师企业实践经验是比较缺乏的。要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要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到一线去体验和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也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者到学校通过讲座,或者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的形式,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二)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给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增加了一个选择,当前很多的企业都转变其经营范围和经营性质,创新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是否选择创业,创业能不能成功这是未知的,但是大学生年轻有激情有想法敢于尝试和创新这正是创新创业所需要具备的。因此,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给予大学生足够的指导,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思的培养是对经济建设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三)建立优秀项目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目前,“互联网+”创业大赛,地方和专业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有创造力的,具有示范作用的项目诞生。给这些优秀项目一个展示的平台,比如开一个报告会,开辟专题宣传栏等,可以营造一个创业的氛围,也给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学习、沟通、交流的渠道。
(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创业服务地方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实践是一个比较困难的环节。高校培养人才,使人才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由学校与相关单位联系,了解实际的需求,由双方共同扶持和培养学生的创业项目,使创业项目能够落户到地方,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四、总结
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的选择,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环节做好规划和支持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