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困境与对策
2019-12-17曲美霞
曲美霞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五粮液大道酒圣路8号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反映了政府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也折射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刻不容缓。民政部、教育部和公安部开始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西部留守儿童比例大留守问题比较突出,调查和了解西部地区儿童的家庭、学校和自我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发展性政策和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西部留守儿童生活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困境,从不同层面探讨解决对策。
一、西部留守儿童发展困境
(一)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稀缺,难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东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断增大,城乡间原本的裂痕发生了断裂,而“留守儿童”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的落后导致教育资源短缺,教学设施陈旧,除了购置必须的办公教学用品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外,已无其他能力添置电教设备,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改资料等教辅设备。工资待遇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教师队伍整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因为教学紧张、经费有限,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和进修。孩子们没有办法享受到课改带来的种种好处,难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生存环境艰险,安全难以保证
社会中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留守儿童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难以应对有可能的伤亡、性侵和拐卖等危险。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管,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像近期发生的杭州女孩章子欣被租客带走杀害事件。此外,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还表现在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差。突发事件中,他们往往需要父母的帮助,但此刻父母不在身边,平时也缺乏相应的教育指导,以致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
(三)家庭分离,缺少情感关护
亲情缺失造成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照料方面的断档和空白,让留守儿童忍受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孤独、无助乃至痛苦,承受着过重的家庭、学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家庭教育缺失、亲情沟通较少的成长环境中,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和疏导,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厌学、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加之现代网络发达,一些留守儿童可能沉溺于游戏,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西部留守儿童群体形成的原因
(一)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因为中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会产生人口由发展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其中以青壮年群体居多。他们教育水平低、技能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找到高薪的工作,无法负担起发达地区较高的生活和教育成本,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中,因此产生许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关,与城镇化加快,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关。改革开放后,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粮食产量,也使农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城市的改革和发展也为农民进城务工提高收入创造条件。一些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收入结构单一,开始大量向外流动,留守儿童出现。
贫困是可以传递的,父母文化低进入社会底层,为生存奔忙无力照管孩子,孩子学习差、心理自卑,多早早放弃学业步入社会沦为社会底层。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仅通过一般性的救助和扶持,很难让他们走出这个怪圈。改变贫困人群现状需要综合性治理,让留守儿童享有教育、培训等和其他群体相同的竞争条件。
(二)父母重视经济利益,教育责任缺位
城市化的加快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条件,追求富裕生活为他们提供了动力,在外出挣钱和教养孩子的博弈中,前者往往成为首选。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贫困没有尊严,为了摆脱贫困,外出挣钱被认为是合乎道义的事情。当这种文化形成之后,家长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一种惯性,他们会把挣来的钱用在修建超出他们实际需要的房子上,建造一座漂亮的房子成为他们外出务工成功的标志,并因此而形成相互攀比建造豪华房屋的风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但他们不觉得是浪费,而是认为这是给孩子创造了好的生活条件,但豪华的房子掩盖不住对孩子教育、陪伴的缺失,楼房虽好,缺少了家的味道,缺少家庭的责任感和文化,这恰恰是“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社会支持不足
对留守儿童的干预更多的停留在政策层面,缺乏行动层面的干预。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建立社会关爱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政府已经看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包括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家长等干预或关注不足。调查组在所调查的村子里观察到这一现象,豪华超大的楼房与低矮破旧的平房并存,整个村庄街道规划的无序、零乱。这种现象从另一个侧面既彰农村村民贫富分化的现实,也显出村庄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村级组织职能的弱化。
村级管理组织弱化。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将农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生产队消解了,村组织没有改革开放前的权威感,农村基层治理涣散。家庭成了基本的生产单位,整个村子变成了由若干家庭松散地结合在一起的家庭联盟。村级管理组织的弱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缺乏合理的约束,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后的家庭后果缺乏科学的评估与指导,对于父母对孩子应尽的抚养教育之责任缺乏明确的告诫,而村级管理组织自身也无力承担农村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所有不良后果。这也是留守儿童社会群体产生和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我国儿童权益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但也有一些儿童尤其西部留守儿童因家庭贫困、缺少有效监护等陷入生活困境。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为他们提供保障,是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师资水平
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对相关产业起着很强的牵动作用,对社会进步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西部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校舍、硬件设备还是师资能力水平均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因为师资少、资源不足,无形中拉大了与发达地区学生学习间的差距,对未来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资源投入,既包括校舍、师资、教学设备建设,也包括确保不同家庭经济等条件差异的孩子均能获得同等公平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物质及资金保证。提高教师水平和教师待遇,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促进课外辅导班、兴趣特长班的公平参与,为贫困女童提供免费的课外书等等。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同时,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和心理素养,使她们能够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安抚和帮助。应该在所有学校设置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老师,与老师一起设计各种活动和项目,为留守的孩子们带来情感的慰藉与温暖,加强对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社工技能培训,开办“自我成长小组”、“单亲家庭孩子成长小组”、“抗逆力培育训练”等等。
开展安全知识教育。近几年儿童安全问题,尤其是留守女童的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源于监护人保护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学校和社区应该对留守儿童及家长监护人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和儿童安全保护教育,提高女童预防和应对性骚扰的意识和能力。校园暴力也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预防校园霸凌,创造友善的学校氛围,使孩子在学校不仅学到知识,还能享受到温暖、爱与亲情,获得健康的成长。
(二)加大宣传引导,强化家长主体责任
家庭是儿童最适宜的场所,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心理、生理及情感的发育至关重要。各级政府部门应从保护家庭、维护家庭整体功能的角度,而非仅为脱贫致富的单一经济角度,宏观规划和设计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倡导“家庭在一起”策略,使家庭及父母亲能够为儿童健康成长发挥关护作用和正向功能。
父母教育的缺位、缺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也使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中非常突出,它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行、学习沟通等方面出现偏差。政府和社会要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等媒体宣传,使家长意识到父母抚养和陪伴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倡导“家在一起”的观念,强化父母的主体责任。基层政府部门建立流出人员迁徙管理制度,为有孩子的农村劳动人口实现举家流动提供政策支持、法律支持和有条件流动的管束。提倡家庭整体性迁出迁入,尽量保证孩子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减少父母亲离开孩子而把他们留给祖辈监护或独居等现象出现。即使因为客观原因,不能陪伴左右,父母也应该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搭建起与子女经常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子女良好的心理品格。
(三)扶持社会组织,探索专业服务模式
2014年,团中央、人保部、公安部、民政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文,推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留守儿童的服务难度大,要求高,需要既能做个人群体工作的技巧,有需要链接社会资源等能力。因此,扶持专业社会机构,建立儿童福利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儿童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儿童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弱势儿童、困境儿童、成长发展中的儿童,困境家庭和留守家庭中的女童特别需要关注。特殊儿童社会工作包括支持性、保护性、补偿性和替代性四种类型。
需要培育和发展专门能对儿童做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吸引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员)进入社区开展针对留守家庭的儿童社会工作。国务院要求每村需设置儿童福利员,其具体职责包括,负责排查困境儿童基本情况,登记建档;定期走访困境儿童家庭,了解困难,及时回应诉求;指导和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形成督导日志,向上级指导中心反映动态;帮助困境儿童及家庭联系相应部门,争取落实各项保障政策等。可以对村里的专任儿童福利员的专业服务能力进行培训,使之能在“儿童利益最大化”工作价值观指导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