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精准帮扶”体系建设与完善
2019-12-17刘琨
刘琨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精准资助理念的探讨仍处于理论研究和调研阶段,要将精准资 助工作落到实处并有效开展,关键在于相关“精准化”工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理念,拓展功能,创新方式,随着资助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资助规模不断扩大,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之路。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体系现状
(一)现行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体系,很难做到精准资助
目前诸多高职院校推行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并不完善,政策落实也谈不上精准。大学生资助工作本身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如何将国家、省、市各级资助政策落实到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实际问题。各高职院校的现状是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资助工作机制和制度,力争确保政策的精准落实。但是随着精准帮扶理念的提出,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仍旧按照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开展工作,导致精准帮扶工作落不到实处,资助政策落实不够精准。
(二)没有组建专业团队,服务不够精准到位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是由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和各学院辅导员完成,资助工作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是从事资助工作队伍的人少,工作量逐年增加,很难在短时间摸清学生家里的实际情况。因此,资助工作需要组建一支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的专门队伍,才能做到“精准帮扶”。
(三)信息化建设与精准帮扶要求还存在差距
目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最困难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环节,仍然以认定学生纸质证明、班级评议等传统的认定方法为主,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很少有高职院校做到与时俱进;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始着手建设数据库,但由于数据库建设仍不够完善,功能欠缺,不能实现完全的动态化、精准化和信息化。
二、大学生“精准帮扶”体系的构建
(一)以精准需求为导向,做实“精准帮扶”工作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身上固有的“家庭烙印”。这种“烙印”表现为进入大学后与周围同学不仅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而且更明显的体现是在文化、视野、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和冲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渴望得到物质方面的资助,而且表现在情感精神和成长发展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精准化”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建设中更多地思考与探索,根据学生自身需求不断产生发展和变化,不能将单一的物质资助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唯一形式和目标,忽视在精神、情感、能力、发展等层面的关怀与帮助。在实现“需求精准”的具体工作中,应注重“内外结合”、“多级共建”。通过深入二级学院,了解学生真正需求,广泛调研,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资助工作,力争做到“需求精准”。
(二)将精神关怀与精准帮扶相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在资助方式上,一般只有按照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给予支持的“经济支助”。在具体操作中,也能注意到保护受助学生尊严。按照2019年最新文件精神,对于建档立卡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均按最高标准进行资助。对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甄别,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给予资助。在资助过程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实施隐性资助,努力保护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隐私,保护学生的尊严。
(三)将“精准帮扶”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在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一是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做到“方向精准”;二是做到“对接精准”,各高职院校根据本学院实际情况建立相应制度,量体裁衣,;三是将“精准帮扶”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传统单一资助模式--“无偿资助式”不再适应新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0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互联网+”原驻民多,“等、靠、要”依赖思想、“自我”的心理很严重,引导他们“自尊、自强、自爱”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比“单一式资金帮扶”更为重要。以我院为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多创造勤工助学机会,开展“自强之星”评比等活动,给予他们发挥特长与优势的机会,积极打造“隐形援助”和“无接触资助模式”,留给他们自立、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成长空间。
(四)新形势下充分发挥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
实现资助和育人的结合,需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资助工作相融合,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注重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干预、化解和疏导心理矛盾工作。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习实训,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专业建设中找训自我、发挥优势,在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中工作,在经济上得到帮助、生活上得到关心的同时,在思想上得到引导、精神上得到鼓舞,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可通过校友报告会、自强之星评选、奖助学金颁发仪式、座谈会等形式,通过仪式感增强资助育人实效性,促使学生成才成长。
三、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与社会保障一样,学生资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学生资助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在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加大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努力。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的架构应做到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从而完整涵盖“精准化”使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各类要求、各项目标、各个阶段,使精准资助理念下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既全面又细致,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立足平实又砥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