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方言常用词语源流及考释数则
2019-12-17刘冉
刘冉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本文通过搜集整理枣庄方言的一些常用词语,并佐以文献,力图为方言词语找出本字,便于人们书写与交流,同时让人们了解枣庄方言词语的历史,增强认同感、提升自信心。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词语也许并非为枣庄方言独有,但考释时皆以枣庄方言为准。
额颅(é lu):额颅也作额楼,指额头、前额。枣庄方言常常在其后加“盖子”,构成“额颅盖子”或“额楼盖子”来使用。如:“那小孩的额楼盖子真大。”文献中有此用例:
你瞅我一瞅,黥了你那额颅;扯我一扯,削了你那手足。[1]
一筒置青布裙紧紧的兜着奄老,皂纱片深深的裹着额楼。[2]
颏(kē):指下巴。文献中有此用例:
石坛坡陀可坐卧,我手承颏肘拄座。[3]
下颏才动发须战,牙齿不牢口舌存。[4]
枣庄话常使用“下巴颏”或“下巴颏子”来表示下巴,例如:“这小孩忒皮,乱跑乱跳把下巴颏子摔破了。”使用过程中“抬颏”逐渐固定,乡人读如“呆喝”,有抬头呆呆地望着之义,且多贬义,如:别光抬颏着脸听,干你的活去。
熰(ǒu):指柴火燃烧但不旺且产生大量的烟。如:“等会别忘了把大门口的鞭炮皮儿扫成堆熰一熰。”《汉语大字典》释:没有充分燃烧而产生大量的烟。[5]
在夏天的傍晚,乡人常将略微潮湿的树叶扫成堆点燃,用大量的烟来驱赶蚊子,此也即“熰”。如:“你看你熰的黑烟狼烟的,今天可挨不了蚊子咬了。”
眵目糊(chī mu hū):指眼睑分泌出的黄色或白色液体,即眼屎。“眵目糊”在枣庄方言中的读音类似“芝麻糊”。如:“你赶紧洗洗脸去吧,眼里净些眵目糊。” 文献中有此用例:
眼屎胶着,视线模糊,称为“眵目糊”。[6]
不要光瞅他一个人眼睛上有眵目糊,眼光放开阔一些。[7]
谝(piǎn):指用言语或动作故意向他人夸耀、显摆,多贬义。如:“他净会谝他家多有钱,真烧包。”文献中有此用例:
这奴才不弹琵琶,光谝他的汗巾子,望我夸他。[8]
通讯员小铁得意洋洋地卖谝。[9]
“谝”有固定搭配“谝能”,即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来显示自己的才能。有时乡人还会加一个“熊”字,成“谝熊能”,程度更深,厌恶语气更为强烈,多骂人语。
马鞭鞭其背,流血浃袍。以刀子剺其腹藁。[10]
杨遣三子行,持厨刀倚扉骂贼,贼剺其口至耳际,骂犹不已,遂死。[11]
“剺心”较固定地表达由于吃了某种食物而胃痛、心酸、难受的感觉。如:“少吃点蒜,不然又剺心。”
耩(jiǎng):耕种、播种义。如:“恁家的耩子在家不,借我使使,我下午耩麦去。”文献中常有此用例:
耩,古项切,上,讲韵,见后起字,耕种。[12]
锄得五遍已上不烦耩。[13]
趔(liè):指移动身体,也特指避开、退让。”文献中有此用例:
金麻子双手往前一推,身子往后一趔,显出非常知底的样子说道。[14]
弘晏惊恐地向后趔了一下,双手摇着说道。[15]
䝼(qíng):指坐等、只等着。如:“你又没写完作业,明天䝼等着挨揍吧。”“䝼”后不仅可以跟责备、惩罚,还可以跟财产等,有坐享其成之意。如:“你看王二媳妇多好,天天䝼吃坐喝,什么活也不干。”有此用例:
《广韵·清韵》:䝼,受赐也。
看你积将家业,却有谁䝼。[16]
吢(qìn):吢也作吣、唚,本指狗、猫食物倒流而呕吐。后来也指人胡言乱语、瞎说一通。如:“你听听你胡吢的什么,这还是人说的话吗?”文献中有此用例:
吐酒犹如猫狗吢,好土空把堑坑填。[17]
“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唚!”[18]
擓(kuǎi):指用指甲挠、抓。也写作“㧟”。如:“我这后背痒痒的不行,快给我擓擓。”有此用例:
嗯——狐臭得异常。掩鼻怕失礼,手又不住擓进肢窝深处,仿佛有癣租居他那里,长年不付租,下手撵赶吧![19]
锁柱㧟着头皮,默认地笑了。[20]
跐(cǐ):指踩、踏。枣庄话中的“跐”还有踩着某物以向上之意。如:“你过会跐着梯子把灯泡给我换了吧。”“跐着鼻子上额颅”是一句典型的训斥语,是说一个人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与“蹬鼻子上脸”类似。文献中有此用例:
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跐着那角门的门槛子。[21]
那贼不知就理,一脚跐空了,咕咚一声,掉下去了。[22]
褒贬(bāo biǎn):枣庄话中的“褒贬”一词并非指表扬或批评,而是偏义复词,指批评、数落、指责。如:“他啊,天天对我是连褒贬带数落,没个好脸色。”文献中有此用例:
死丫头!你倒会背地里褒贬人,还怪我不拿你当人看待![23]
凤姐如此,心中倒十分欢喜,并不偷安推托,恐落人褒贬。[24]
䦆头(jué tóu):“䦆”是“钁”的类推简化字,即锄头。枣庄土地肥沃,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各种农具的名称是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枣庄方言中,䦆头是一种类似于镐(gǎo)的刨土用的工具,也作“镢头”。如:“走,扛着䦆头跟我刨地去。”有此用例:
钁,大鉏也。从金,矍声。[25]
今夫繇者揭钁臿,负笼土,盐汗交流,喘息薄喉。[26]
耧耙(lóu pa):“耧耙”是一种耧土的农具,与《西游记》中的九齿钉耙类似。在枣庄地区,用䦆头刨地以后,土壤会结成土块,即“坷垃”。这时就用耧耙把土块弄碎,使土壤平整,易于播种。文献中常有此用例,如:所以莳艺芟获,皆授之以方,又图画所为钱、镈、耰、耧耙,诸杂用之器,使民为之,名其书曰《农器图农桑通诀》。[27]
鏊子(ào zi):枣庄以面食为主,尤其是煎饼,用以制作煎饼的工具叫鏊子。鏊子多为铁质,中间凸起,呈圆饼状。文献中有此用例:
宋江道:只觉背上好生热疼。众人看时,只见鏊子一般红肿起来。[28]
馍馍上笼忌出犯,鏊子煿饼勿胡黄。[29]
箅子(bì zi):指一种上面布满均匀小孔的用来蒸食物的薄铁片,乡人多用它来蒸馒头、馏饺子等。文献中有此用例:包子冷上箅子镏,粸子炒焦就水餐。[30]
干哕(gān yuě):“哕”本是拟声词,形容呕吐时的声音,后来也用作动词,意为“吐”,进而引申为“唾弃”。“干哕”即恶心、想吐却吐不出。如:“你别弄那么多肥肉给我吃,我闻到就干哕。”文献中有此用例:
你们快去烧些盐白汤,等我灌下肚去,把他哕出来。[31]
那一宗恶味难闻,呛得众青衣干哕恶心,实在难受。[32]
年时(nián shí):指去年。如:“年时我来的时候你才这么点,今年都长这么高了。”有此用例:
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什么花甲。[33]
年时忆着花前醉,而今花落人憔悴。[34]
苶(nié):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成玄英疏:苶然,疲顿貌也。[36]
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37]
在枣庄方言中,“苶”引申为执拗、只认自己的理、固执、认死理之意。“苶股蛋”“苶熊”就是该意的形象化表达。例如:“你看这个人,真是一个苶股蛋,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蔫(niān):指神情低落、行动缓慢、拖拖拉拉的样子。如:“你能不能快点,别那么蔫。”乡人常用“蔫搭”“蔫蔫搭搭”“蔫搭蔫搭”说一个人磨磨蹭蹭,办事不麻利。有此用例:[38]和尚蔫蔫地站起来,把屋门开了,一转身出来,他蹲在墙根房檐下观看。
曾国藩的断然拒绝,如同寒冬中一盆冷水劈头浇到王闿运身上,立时蔫蔫搭搭的,半天说不出话来。[39]
希望能以此文为家乡的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枣庄方言的研究工作定会大力向前推进,成为枣庄地区的又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