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研究

2019-12-17刘清宇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刘清宇

(吉林省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第三中学校,吉林 公主岭 136100)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能否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持续讨论的热点问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是培养个体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协作。

(一)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没有德育意义上的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勤劳勇敢、意志坚强、是非分明、公平正直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没有心理意义上人格健康健全的具体内容;欢乐自信、诚实守信、正直坚强、宽容善良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情绪稳定、心境乐观、内心和谐等健康心理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体两面。高尚的思想道德是健康心理的外在盔甲,健康心理是高尚的思想道德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内在显现,是一种境界。两者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最终要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育人目的都是一致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精神状态,进一步提升德育的目标,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条件,并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使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所以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两个分离的独立体,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通过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研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整合,会更符合现代教育工作整体实施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各自教育功能的实现。开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这也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具体途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结合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因德育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

(一)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其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素质乃至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各科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齐抓共管,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同样,教师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会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培训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自身心态调节、教学工作做中的心理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技巧、师生心理沟通技巧等。通过对教师的心理培训,可以促进教学工作开展更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教师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使教师自身能更好的面对职业压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以正确的德育观为导向,拓展内容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中个体的心理素质、个性倾向性都需要有正确的德育观加以指引,脱离了正确的德育导向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借助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体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并解决其在整合过程中将出现的种种问题,势必能为学生教育培养发挥更大作用。

(三)心育为德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补充,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改进。心育主要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完善人格,很好地弥补了德育的局限性。

(四)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充分的引导和参与,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在德育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标和内容虽有其独特之功能,但都是为了落实和服务于德育,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德育的导向作用,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和健全完善的人格。

(五)增强家长意识,扩大教育空间。社会大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学校心理教育要关注的。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众多,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成长中的学生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力,容易为多元的价值观所困扰,产生心理冲突;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要争取社会各方力量对心理教育的配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