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2019-12-17饶玉兰
饶玉兰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二五小学,江西 赣州 342200)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从“会用”“致用”和“用精”三个方面来总结。
一、先“学”再“用”
现代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要先“会”再“用”。只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和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使教师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基础。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教师一定要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软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老师自身要对现代教学技术装备感兴趣,并自我钻研学习,同时我们可以让教师参加一些培训,请一些专家等来做讲座或通过自学等途径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
二、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展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有3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三、精用巧用
我们可以通过教学难点是否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有效突破来衡量信息技术运用是否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让计算机参与教学过程,利用计算机演示图形变化,模拟实验过程或思考过程,有将教学内容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弱感为强感,化繁难为简易等优点。利用计算机具有人机对话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多种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师生的负担。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认识角和画角时,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角的正确画法。运用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重点、难点。这样,教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三者相互交流,突破了画角这一教学难点,而且还可以为下次课比较角的大小埋下伏笔,同时,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农村小学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时也使教学内容、教材形态、教学方法发生了重要变革。如计算机多媒体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系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上课时教师轻松,容易控制上课进程,教师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设置由浅入深的基本训练题、能力拓展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