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2019-12-17刘明
刘明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东风学校,辽宁 盘锦 124205)
小学生大多对任何事情保持热情和爱好的时间有限,所以,很多小学生对体育项目和运动技能的重复训练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怎样才能让他们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而又兴趣浓厚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断巩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不同的年级阶段,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游戏种类和形式区别对待。诸如“老鹰抓小鸡”这样的游戏虽然能够锻炼学生快速的反应能力,使大部分同学参与其中,但是只适合于低年级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有所提高,针对这一特点,又要选择更加合适的游戏项目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在跳远的练习中就需要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规范化练习,让他们模仿青蛙、小兔等这些既熟悉而又喜欢的小动物的跳跃,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运动热情。除了运用游戏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各种实物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让小学生能够不断有新的尝试,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二、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愉悦心情和满足感主要来源于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然而,对于体质、基础、技能掌握状况、兴趣爱好等都存在巨大差异的学生个体来说,都按照相同的课程标准和任务目标统一要求,按照同样的训练方法严格训练,必然导致一部分同学每每不能达标,经常性的失败在所难免,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丧失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不愿参与体育运动。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情况,并根据他们的体质和水平特点,为其量身制作任务目标,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成功,充分体验成功和进步,逐步培养体育后进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特长,努力使他们的更加自信、特长得以发现和培养。
三、表象训练,感官刺激,引发兴趣
“表象训练”,顾名思义就是将正确的动作示范以视听等直接的感官刺激作用于学生的大脑,让孩子们无意识地借助自己头脑中储存的表象示范进行知识回顾和充分训练,最终形成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以较快的速率建立和完善动作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和巩固知识,提升动作技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里以学习篮球知识为例,篮球运动是一种集娱乐、健身和竞技等于一体的群体性对抗体育运动,其巧妙的战术、灵活的技巧一直是体育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小学阶段是初步接触篮球的阶段,孩子们囿于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限制,可能对有些东西不容易形成连贯技能,诸如三步篮、定点投篮等都可能让孩子们在技巧面前逡巡不前,甚至望而却步。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小学生对篮球技能的掌握,笔者提出“好运动不求甚解”的表象训练理念,不给孩子们进行过多的抽象理论分讲,而是将篮球动作的经典部分,如“三步篮、定点投篮”等,制作成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感官刺激先形成条件反射的无意识运动惯性,这样学生就会先行在大脑中建立初步的动作表象,然后再有计划、有意识地不断重现视频上的技术动作示范形象,最终将“意识动作”转换为理性技能和篮球兴趣。如此教学,将学生的表象、意念、动作和兴趣进行有效联结,使三步篮、定点投篮技能的掌握水到渠成,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四、游戏引导,激活课堂
兴趣是激发学生运动的发条,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小学生认知的第一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时借助灵活、活泼的游戏活动来牵引大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比如,在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时,我设置了一个“看谁反应快”的小游戏。游戏的方法是:学生两人一组进行配对,面对面立正站好,学生甲将右手掌展开,学生乙将食指放在学生甲的掌心;以教师口哨为号,学生甲做抓手指动作,学生乙则迅速抽食指躲避被抓,学生甲以能抓住学生乙的食指为胜,学生乙以能迅速逃离为胜;胜一次得1分,3次一个轮换,得分多的为胜。如此将训练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不但可以很好地牵引孩子们积极参与,还能启发孩子们在课下活动中进行游戏训练,有效配置时间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五、能力分组,因人评价
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和知识结构存在客观上的差异,所以体育教学活动也不能进行一刀切,而要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几个阶梯性“同质小组”。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各组的实际接收能力,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规避盲目教学,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感觉课有所获,对课堂学习充满自信和充实感,形成渴望学习的正能量。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促使他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从而更加喜欢上体育课。这要求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情感,不断发现和创造,把体育教学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融入到游戏和各种活动之中,以兴趣促教学,让他们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