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分析

2019-12-17郑玉娜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郑玉娜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一、面对教学现实问题,有效应用教辅材料,优化课程设计水平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对高中生物教师的课堂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分析可知,虽然教师对教学内容已经做到了熟记于心,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难免有疏漏或者时间上的种种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高中生物教师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参考教辅资料,根据教辅资料的提示,安排进行课堂设计。教辅材料中一般对于教学大纲的设计把握非常准确,教师可以在此之上针对本班级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每一名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举个例子,在讲解与“有氧无氧呼吸”相关的知识点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不应仅让学生通过文字和配图来记忆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观看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动态图或者短视频,通过动态的过程演示让学生对于其中的过程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积极借助一些教学视频或是优秀的课程范例等教辅资料来开展教学,使学生对于其中的过程有了动态了解,知识掌握得也更加清晰。

二、基于核心素养重视教学观念的革新,将生活化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中,明确要求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生活化教学,不断优化教学形式。因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模式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并分析生活中有哪些生物现象,进而突破生物课堂的局限性。同时,教师需要将不同的生活问题进行有效提出,引导学生能够利用生物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最终促使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建立。

举个例子,当教师在讲解“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讲述,并提出植物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有哪些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植物进行对比试验,要求学生将同一植物久置于阳光中和黑暗中,并观察空间内的植物的生长现象,要求学生对其现象进行记录。此时,教师需要提出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促使学生能够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而引起学生对环境意识的初步构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三、结合核心素养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生态规律的掌握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并不会从意识层面来注重学生生态规律与观念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因此,想要有效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促进生态观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各种生态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关键。

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积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各种生态规律与自然规律,通过积极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形式与生命现象都与其存在的环境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会孕育不同的生命形式与生命现象,同时,生命形式与生命现象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在的生态环境。如果过度的消耗与破坏其所在的生态环境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生命形式与生命现象的逐渐衰弱甚至消亡,进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生态习惯与生态行为。

另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应积极注重传授学生探索各种生态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可以对各种已经学习过的生态规律与自然规律有一个清晰、准确的了解,还可以对各种还没有接触的生态规律与自然规律进行科学的探索与总结,进而使学生可以真正地将生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态规律总结与自然规律探索过程中。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时刻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作为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基于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活动,渗透生命规律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助力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