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

2019-12-17蔡爱民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蔡爱民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东明学区中心校,内蒙古 通辽 028322)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至关重要。只有加快构建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才能为数学学习打下长远基础。

一、创新思维源于质疑力,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所谓质疑力,是指对现存事物提出质问怀疑的能力。说白了是一种创新思维方式。一个学生质疑力的强弱,决定着创新思维的高低,决定着创新成果的大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质疑力强的学生,不盲目地接受和信奉现成结论,不满足于己有成果,而是用质问、怀疑的目光观察一切,对现有结论和己有成果,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承认正确、相信真理、提出问题、修正错误,在更高的起点上去创造新的东西。这种思维方式,与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讲,而习惯于让学生随大流、相信已有的答案权威、盲从现有结论、满足现状、非此即彼的线式、顺向保守的学习思维方式是根本不同的。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一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弱,主动思考习惯没有养成,数字和图形设计中缺乏创新思维,在创新上能力较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让习惯、保守型思维方式、思维定势给束缚住了。此外,从哲学上讲,质疑力又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变”本身,对于用新的方法和方案解决的问题的学生要大力的表扬和鼓励。有一句经常看到的广告词,叫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虽然是一句推销商品的广告词,但说的非常好,符合辩证法,可以说它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在数学教学中质疑力这种辩证思维方式的本质。教师只有创造一种敢于质疑的氛围,才可培养创新的思维。

二、创新思维源于想象力,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能力。

所谓想像力,是指在已知数学知识和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设想、新形象的能力。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能力,是构成学生的创造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每个创新者所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无数事实早已充分证明,想像力对于创新非常重要,一个没有想像力的人是谈不上创新思维、也搞不出创新成果的。而丰富的想像力,对于创新来说则具有方向引导、目标牵引、实践推动的重要作用。在数学发展前进的历史中,一些前人看似荒诞的想像,则对后人的发明创造起到了开启思维的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同样的教学条件、同样的学习内容,为什么有的教师和学生科研和学习效果明显,创新成果突出,而有的就不够突出?尽管原因很多,但创新的思路开阔不开阔,创新的设想大胆不大胆,创新的方案新颖不新颖是重要原因,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方式诱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想象中获得创新思维。当然,数学教学中强调创新思维培养中要有想像力,是指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上的想像,而不是完全脱离实际、毫无事实根据的胡思乱想,更不能把遥远的未来才可做的事情,硬要放到现在来做。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思维的养成,是应该反对和防止的。此外,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同一般化的常规性教学工作不一样,很多教学环节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动脑子、需要付出辛苦,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有时候教师要为了一个细小的数学教学环节夜以继日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不怕吃苦,甘愿吃苦,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而能够正确对待这个“苦”字的思想基础,就是要靠教师高度的责任心作支撑,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个“苦”字是无法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的。

三、创新思维源于知识力,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没有扎实的数学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就是无稽之谈。创新思维源于知识力——知识是创新的智力条件,知识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培养创新思维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大量的是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学习和科研中的难题。学生数学学知识丰富,才能眼界开阔、思路开阔,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借助知识的力量让思想在广阔的时空中遨游想像,才能运用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相反一个数学学知识贫乏或者知识面很窄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创新思维很强、创新成果很多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要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做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内容在逻辑上更加严谨,达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目的。在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上,力求因才施教,不拘泥于教材。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准备讲课素材和必要的实物教具,加强教学效果。开展课堂情境教学,满足了正常教学的需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注意新旧知识点的衔接,提高兴趣和效率。

结束语: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应从质疑能力、想象能力、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从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