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9-12-17董秋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董秋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长征小学,辽宁 盘锦 124000)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良好效果。为此,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成为真正的主人。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他们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关键要靠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要想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参与性,必须要有浓厚的学习情感,没有学习情感的活动是缺乏实际意义的,在学生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负担。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想让小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投入,为此,小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为依托,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营造直观、形象的场景,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教学中,提高学习的良好效果。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重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缺乏对学生数学实际的锻炼,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改变了这种状况,强调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提出了数学源于生活的观点,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包含有数学知识,处处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熟悉的事物就是学生身边的东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的感悟中去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比方说,我们让学生学习了“一千克”以后,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内涵,让学生猜测一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几个,再让学生回家以后自己动手称一称,去实际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经过学生实际的操作就会对1千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这样,在生活的实践中就会有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小学数学更加生活化,多彩化。

三、通过学生亲自操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感到枯燥,尤其是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来学习数学知识是不可取的,新的课程改革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性,教师要围绕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因此,教师要以实践为手段,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来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意义,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例如,当我们学习了“周长”的数学知识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性,我专门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我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测量的工具,可以自己选择测量的物体,当学生自己测量了物体的周长以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交流自己测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相关过程和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整个实践操作的过程都有学生自己的参与,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实施合作讨论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营造合作学习所需要的民主氛围,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认识自我,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并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我,还可以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实现课堂知识的延伸,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一)实施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实施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二)加强开放题训练

开放题包括形式开放,内容开放,解题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性和知识点的开放。通过开放题练习,使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实施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发现不同的结果,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展示的舞台,从而促进他们互帮互助,共同成长。比如,先补充条件再解答的练习题,就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补充不同的条件,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都能提出各自的解决策略,在宽松的合作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总之,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良好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