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法探索

2019-12-17赵桂敏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赵桂敏

(河北省永清县刘街乡中学,河北 永清 06560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作为一名教师,必需努力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以身作则,身先垂范,引导学生努力作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针对道德与法治课教法的一些探索,供同仁们参考。

一、品德教育,寓教于学,寓教于乐

道德与法治课,应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抓好课堂管理,向45分钟要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优质的课件让学生觉得学习过程就像观看电视剧,幻灯片一样有趣。比如用电视公益广告片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爱护环境。从而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细心地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习惯,巧妙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掉那些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师生之间应从细节、从一点一滴注意自己的言行。农村学生来自各自各样的家庭,有些同学就把家里的、山区的一些不文明习惯、不礼貌语言带到学校、带到课堂。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纠正这些不良言行,当然如果能结合所学课文,巧妙地指出哪些行为是不礼貌的、不文明的,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哪些言行是不对的,平时在课堂内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向优秀学生学习、不知不觉间,一批有文明、懂礼貌的学生在茁壮成长。

二、以身作则,身先垂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重在教会做人,这就要求老师正人先正己,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新课程中“心有他人天地宽”一节,其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如果做老师的不能宽容学生的过错,动不动暴跳如雷,心烦气燥,还怎么去教导学生呢?因而我提出“宽容他人,从我做起”的口号。首先我带头在校报上撰文“校园呼唤宽容”倡导师生之间要宽容,同学之间要宽容,整个校园都宽容。我赞美宽容,歌颂宽容。课内课外,学生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我都努力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心平气和、宽以待人,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老师也不是完人,犯了错误也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

三、引导自学法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对课文中的思考题,如果直接告诉答案,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其独立个性就会受到压抑,这与高效课堂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教学中,我努力用兴奋地情绪感染学生,热切的关注、勃勃的生气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内动力的驱使下,自觉投入到学习、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学会走路,自己去求知,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譬如爬山,学生爬不动了,老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要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新课标要求,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习新概念”一课,我鼓励学生讨论、分析文中漫画,是自己用小闹钟帮助去学校呢?还是靠爹妈每天早晨催着起床呢?然后想想自己是怎么做的,又应该如何做呢?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要靠自己,爹妈和老师只是外在的因素,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自己身上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四、心理疏导法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一大任务。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学到“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成长的烦恼,和父母有没有冲突、代沟?进而讨论如何理解父母、体谅他们的难处,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我班就有一个男生因为父母经常吵架,最后闹到离婚。如此家庭,使原本学习上进、成绩不错的他,从此变得魂不守舍,脾气暴躁,无心学习,我找到他了解他的情况,决定给他的妈妈写封。信中我诚恳地谈了对婚姻、家庭生活的一些看法,教材中父母、孩子要沟通的道理我都写进去,希望她振作起来,做孩子的榜样,解开了她心中的疙瘩。后来,我也经常找该男生谈话,要他正确理解看待大人的事,与妈妈多沟通,做妈妈的朋友。这个学生的心理障碍渐渐消除了,现在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学习也进步了,只是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同学们课堂上的讨论也很热烈,通过讨论认识到宽容、理解,沟通的重要,懂得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了心与心的沟通,课堂便充满了阳光般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