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德育工作在新课改下的现状和策略研究

2019-12-17陈瑞珊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陈瑞珊

(广东省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广东 台山 529200)

一、小学学困生的现状与成因

(一)小学学困生的现状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引导老师”。一部分小学生学习困难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小学学困生一种很显著的特点是对课本知识没有兴趣且受外界因素吸引。他们坐在座位上无所适从,甚至从上课就在盼望下课,并没有把教师传授的课业记到脑海里。调查结果显示,学业不良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长久的不集中听讲,学习状况自然会因此受到影响,学习成绩也不容乐观。

另一部分的小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动力而很难提高成绩。学习动机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内因,小学生日常学习的动机即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夸奖而学习,或为了某一特定结果而学习,如想要获得家长钱或物方面的鼓励而拼命学习来得到某门学科的高分数等等[1]。

(二)小学学困生的成因

一方面,个别学校教师对小学生的教育模式十分枯燥。小学的课本主要是硬性知识的贯通,如果教师的授课枯燥无味,就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很多教师一成不变的讲课,只要求学生记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抵触心理与反抗心理。

另一方面,小学生往往会受到来自家庭的消极因素影响。家庭德育培养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起步、确定方向的作用。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或过于偏激,比如过度溺爱或过度严格,都将会对孩子的教育造成消极影响[2]。

此外,社会普遍的价值导向往往会导致学生自身素质的改变。在十分繁杂的社会环境中,十岁左右的小学生分辨是非的想法还不成熟,身边长时间被不良的习惯所影响,就会偏离了原本的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践

(一)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关注度和关爱

教师的关爱是学困生学习中主要的推动力。学困生平时就缺少被他人肯定的机会,使得他们在生活中从来没有感到幸福,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对他们的成绩与做出的事迹表达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夸奖,并针对他们体现出的不足予以客观的评价,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并诚恳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足够的被关爱。

作为小学的班主任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承受度对其进行一些常规性的知识教习和培训,不可以强行粗暴教育,需要更加耐心地进行开导。班主任教师需针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做法。我遇到一个学困生叫刘炜祥,我决定进行深入家访。原来四年级寒假时:他爸爸因吸毒坐牢了,妈妈也因此抛家弃子改嫁了。家庭的突然变故让他心理深受打击,小小年纪的他就对生活没有了信心。他奶奶说,他经常这样对奶奶说:“你走的时候请记住带上我,别让我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上……”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拯救这个不幸的孩子。于是,我每天利用中午的时间找他聊天:谈前途理想,谈人生的美好,谈如何树立正确的做人道理,谈父母的不容易等等……从此以后,我每天放晚学后辅导他的作业,给他讲解知识的重难点,慢慢地,他转变了,性格开朗了,开始喜欢学习了,变得与同学也有共同语言了。他的每一点改变我都及时给予肯定,给予他足够克服心魔的信心和勇气。经过2年时间这个学生终于脱胎换骨,达到德育教学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的有效沟通

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因素,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是最直观的,一切的引导教育只有在学生主动接受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变成有效教育。而家庭是孩子的成长第一场所,其对于学生的发展帮助不言而喻。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是不可缺少的,这三方的和谐稳定能够使学困生的数量大大减少,有利于小学生在面临小升初的压力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保持正面的学习思想和健康的学习行为。

(三)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学困生转化

作为小学教师,行为举止都将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关键性的楷模作用,并在小学生以后的道路上有着挥之不去的影响。各个学校各个班级里都有学困生。因此,学困生转化是小学班主任教师常见的一项基本工作。小学班主任教师应当给学困生更多地正能量引导,带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课余德育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有助于学困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或带领学生阅读历史名人事迹有助于为学困生培养榜样精神。

作为小学教师,要想实现小学学困生的转化目标,需要在教学备课方面狠下功夫,在讲解课本知识点之余,要针对学科特点与学生自身特点,努力改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感和内容的丰富感,使得教习的形式和内容更加贴合小学生的兴趣喜好,致力于培育小学学困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小学学困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意识与参与感,以使小学课堂德育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目标。

综上所述,面对小学学困生的现状,作为小学教师应当积极探求如何发挥德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建立健全思想、积极完善自身,从小培育小学生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的责任感、参与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