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19-12-17李先敏
李先敏
(重庆市南川区福寿镇中心小学校,重庆 408400)
针对于小学语文这一学科来说,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对学生的语言素养进行提升,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达到的一个目标。在近几年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良好发展,核心素养在这其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在课程实践当中,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使得核心素养所具有的导向性得到展现。
一、转变教学方式,生成语言意识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面对的是小学生这一群体,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1]。所以,假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的采用一些死板、生硬、枯燥的方式方法,就很难使得学生感受到兴趣,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落空。所以,在课程中,要想使得学生的语言意识得到生成,教师首先就应该使得原本的教学方式得到转变,促使学生的意识生成,使得核心素养的导向性得到真正的转变。
例如,在讲解《小池》一课的过程中,作者在古诗创作当中为读者展现的情境是非常优美的,能产生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如,在古诗的描述当中,作者主要就是对池塘的景象进行了描述,借助“细”、“柔”等,将情意展现了出来,是真切感人、自然朴实的。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应该尝试转变教学方式,如可以为学生设定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将古诗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转变成散文的形式在后续的课程中展现出来。在这样的模式下,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意识,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想要倾诉的愿望,促使学生的语言意识得到真正的生成。
二、基于教材内容,展现文化因素
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当中,文化品格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得到展现[2]。所以,在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教师也可以基于教材内容,对其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挖掘,使得文化因素得到展现,使得学生在局限的课程中得到更多。
例如,在讲解《北京的春节》一课的过程中,作者在文章当中介绍了非常多北京的春节文化,将新年热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新年时我们都有哪些特色?你最喜欢哪些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如包饺子、对联、放鞭炮等,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文化来源。在这样的模式下,就能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使得文化因素得到展现,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生成。
三、创设教学情境,深化审美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所包含的体裁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散文还是诗歌,都是要高于实际生活的一种艺术性的表达,这些美育因素对于学生本身审美体验、审美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课程教学当中,教师也应该不断的促使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此情境下更好地欣赏美、鉴赏美,使得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真正的丰富[3]。
例如,在讲解《桂林山水》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真正的丰富。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一些和桂林山水相关的宣传片、风景图片等,也可以配备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悉心感受,使得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体验感得到增强,使得最佳的教育成效得到展现。
四、发挥引导作用,培养思维品质
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当中,思维品质也是其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思维更加具备活跃性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展现引导作用,使得思维品质的培养得到实现。
例如,在讲解《去年的树》一课的过程中,在播放完连环画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进行问题的设置:“这篇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鸟最后信守自己的承诺了吗?”“你觉得大树和小鸟的情感是怎样的?”让学生围绕着内容进行探究,使得学生掌握文本核心,不断的运转思维,使得思维品质的形成得到实现。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当中,核心素养的渗透是非常关键的,将对教学的开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在课程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借助核心素养的导向性,转变教学方式、基于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引导作用等,使得核心素养的形成得到提升,使得学生本身得到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