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的防控措施
2019-12-17蔡中峰山东省菏泽市畜牧工作站
文│蔡中峰(山东省菏泽市畜牧工作站)
羊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羊天花”,属人畜共患病,它由羊痘病毒引起,病羊通常会在皮肤、黏膜等位置出现特异性的痘疹,通常表现为由丘疹到水疱,再到脓疱,最后结痂的过程。羊群感染羊痘后生产力及毛质会明显下降,这会给羊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此外,绵羊痘还能传染人,如果发现羊群发病,应高度重视,立即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防止传染给周边羊场和养殖人员,降低其公共危害。鉴于此病的巨大危害,我国将羊痘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为使广大养羊户更好地防控该病,本文对该病的发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与防控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病原与传播
羊痘病毒为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成员,为有囊膜的双股D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100~200纳米,呈砖型或卵圆形。羊痘病毒属中的成员均有共同抗原成分。
病羊以及病愈后的带毒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病灶和分泌物中,经呼吸道、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传染其他羊只。羔羊较成年羊易感;绵羊比山羊易感;细毛羊较其他品种羊易感;全年皆可发病,但以春秋两季较多发;该病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也很高,常导致孕羊流产;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
二、临床症状
羊痘包括绵羊痘和山羊痘。绵羊痘的病原为绵羊痘病毒,只能使绵羊发病,具有典型的病理过程,是多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山羊痘的病原与绵羊痘有所差异,为山羊痘病毒,该病毒只感染山羊,患病羊只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类似于绵羊痘,但症状较轻。按照发病过程大体可分为前驱期、发痘期、化脓期和结痂期等四个阶段。
1.绵羊痘。诊断要点:病羊体温突然升高,可达41~42℃,呈高热状,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明显降低,眼结膜呈潮红色,鼻腔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呼吸急促、脉搏频率提高,症状持续1~2天后长出痘疹。
通常羊头部、眼睛四周、唇、鼻、颊、腿部、尾腹侧、乳房以及阴囊、包皮等皮肤无毛或少毛处易出现痘疹。最初表现为红斑,之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时间逐渐变大,呈现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状的隆起结节;几日之内结节会变成水疱,其内容物由类似淋巴液状逐步变成脓性;脓疱破裂后,如果不出现继发感染,会在数日内干燥成棕色的痂块;当痂块脱落时会留下红色的斑块,之后颜色逐渐变淡痊愈。
除上述常见症状,部分病羊还可能发生融合痘(臭痘)、出血痘(黑痘)、石痘(结节增大硬固,不变成水疱)、坏疽痘等其他非典型的恶性经过,病死率可达20%~50%。羊剖检之后,常在气管黏膜、肺部、肾脏、瘤胃壁等处发现痘疹。
2.山羊痘。患病羊只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0~42℃,几乎无食欲,精神萎靡不振,常见屈身拱背、身体发抖或呆立,有的伴随伏卧,鼻孔闭塞,呼吸快而急迫。痘疹多发生于面部、口唇、尾根、阴唇、乳房、肛门周围、阴囊及四肢内侧等部位,有时也会发生于头部、腹部及背部的毛丛中,痘疹的大小不一,多呈圆形的红色结节或丘疹,短时间内形成水疱、脓疱及痂皮,一般经3~4周,痂皮会自动脱落。临床案例表明,山羊痘可并发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关节炎症,严重时还会引起脓毒败血症而死亡。临床上幼羊发病较多,为典型痘疹。剖检之后,气管、肺、胃、肾等有特征性痘疹。
三、预防措施
1.慎重引进种羊。防止引入病羊和带毒羊。新引进种羊必须隔离检疫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方可混入大群。
2.定期防疫。每年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或细胞化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尾根内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按瓶签注明头份,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稀释为每头份0.5毫升,不论羊只大小,每只0.5毫升,4~6天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1年。一旦发生疫情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