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水生植物的种植技术与景观配置应用

2019-12-17伟张东慎

吉林蔬菜 2019年4期
关键词:沉水植物菖蒲睡莲

李 伟张东慎

(1.长春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长德新区)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园林有限责任公司)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得园林水体绿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生、湿生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和园林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植物难以取代的。水生植物是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不可缺少的材料,已成为湿地、公园、池塘等水体造景的好素材。在景观上,水生植物可以美化水面,打破水面的宁静,为水面增添动感情趣,使水面景致生动活泼,还可以充实美化水陆交接带,给水岸线带来清新怡人的自然景观和四季分明的季相。

人们向往小桥流水、如诗如画的生活环境,向往碧波荡漾、鱼鸟成群的人水亲和的自然美景。在规则式水体设计中可以无需植物点缀,但越来越多的具自然风格的景观水体只有在其池边沟畔、岩石缝隙、水体中种植各种水生植物,才能给人一种自然的恬静和怡神的感觉。水生植物的姿态、色彩及与其它园林植物所形成的倒影,十分自然地加强了水体的美感。

在生态功能上,水生植物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除了具有一般陆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外,通过它们的新陈代谢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营养,以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并提高水体的自净化能力,从而改善水质。

1 水生植物的类型

水生植物是指那些能够长期在水中正常生活的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与形态的不同,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四大类: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

1.1 挺水植物

植株高大,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之分;直立挺拔,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上部植株挺出水面。挺水型植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香蒲、灯芯草、梭鱼草及花叶芦苇等。

1.2 沉水植物

根茎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中,具发达的通气组织,在水中能释放氧气,因而又叫生氧植物,叶多为狭长或丝状,能吸收水中部分养分,在水下弱光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其基本作用是消耗水中多余的养分,抑制藻类生长,保持池水清洁,其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因水质浑浊会影响其光合作用。常见的沉水植物有金鱼藻、黑藻、苦草、马来眼子菜等。

1.3 浮叶植物

根状茎发达,花大,色艳,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漂浮于水面上。常见种类有王莲、芡实、睡莲等。

1.4 漂浮植物

漂浮型水生植物的根不生于泥中,株体漂浮于水面之上,随水流、风浪四处漂泊,多数以观叶为主,为池水提供装饰和绿阴。因其既能吸收水里的矿物质,同时又能遮蔽射入水中的阳光,所以也能够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

2 水生植物的种植技术

2.1 种植土的选择

容器内的种植土采用富含腐殖质的黏土,如稻田土、塘泥等。避免疏松及带枯枝烂叶或垃圾的土壤进入施工水体,一方面容易使水体产生浑浊,另一方面增加了水体养护过程中枯枝、残叶消除的难度。必要时在种植土上面加盖粗砂砾,防止鱼类的活动搅动土壤使底泥上浮,增加水体悬浮物浓度,使水体浑浊。

2.2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主要是由植物种类和景观要求决定,对于水生植物来说,前者更为重要。景观用途的水生植物一般为片植、块植或丛植,水生态修复中的水生植物种植一般为片植。

种植时密度过大,不仅浪费苗木,增加施工成本,而且会因植株的营养面积过小,种植后恢复时间延长,长势不良,造成养护期养护成本同样增加。种植时密度过小会造成在群体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容易导致种植区域内杂草繁衍,降低成活率,增加后期养护管理成本,使种植区域内杂草丛生,严重景观效果。

水生植物种植密度,应充分考虑其植物类型及景观要求,可根据其分蘖特性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对于生长期内不断分蘖的水生植物,种植密度略小一些,对于不分蘖的、一年只分蘖一次但种植时已过分蘖期的水生植物则应种密一些。

2.3 种植方式

水生植物的种植方式应根据施工设计要求进行,同时要满足不同水体景观和不同水生植物生长习性的要求,主要有自然式种植、容器种植、种植槽种植及浮岛种植等。

自然式种植是指把水生植物直接种植于水体的底泥中。从水体中心至岸边,根据水深不断变浅,种植沉水植物(或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致。漂浮植物需要采用围挡形式将其固定在一定水域,以免其生长繁殖过快将整个水域覆盖。为防止挺水植物自繁殖占据周边空白空间,可将根控器设置在种植边界,有效防止根系扩散生长。

容器种植是将水生植物种植于容器中,再将容器沉入水中的种植方法。容器的大小根据施工条件和水生植物的规格选择,容器的类型有缸、盆和塑料筐。此种种植方式移动方便,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如北方冬季有的水生植物需要温室大棚越冬,这种方式就比较灵活、省工;同时在春季换土、加肥、分株的时候,作业也比较方便,还能使池水保持清澈,清理池底和换水也较方便,多数情况下采用容器栽培法。

种植槽(池)种植是指在池底砌筑种植槽,铺上种植土,将水生植物直接栽植在种植槽的种植土中。此法的特点是能有效地限定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利于保持水生植物景观的稳定性,并能保持优良品种的优良特性。

浮岛种植主要应用于水生态修复工程,将水生植物种植于设计好的浮体材料上,再将其安装好放置于待修复水体,水生植物生长中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成分,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4 水位控制

各种湿地植物习性不同,对水深的要求也不同。沉水植物水深应超过植株高,使茎叶自然伸展;浮叶植物应根据茎的长短调整水深,使叶能自然浮于水面即可;挺水植物使植株的茎叶挺出水面。种植时应充分了解水位情况,并把各种植物的水深适应性作为种植的依据,以防如种植过深,导致挺水植物被淹、浮叶植物叶子浮不出水面、沉水植物光照不足;如果种植过浅导致沉水植物因水深不足而影响生长甚至死去。

3 水生植物的景观与生态功能

3.1 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

水生植物不仅可以观叶、赏花,还可以欣赏其在水中的倒影。通过各种水生植物之间的相互配置,可以极大地丰富景观效果,创造园林意境。在以往的园林水景中,应用较多的有荷花、睡莲、黄菖蒲、菖蒲、香蒲、芦苇等。

3.2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3.2.1 作为指示物种

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组成,如生长、生存和繁殖情况等,能够比较容易通过测量得到,而这些结果能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出某个水域或水体的相应物理、化学及其他环境指标,显示水体的受污染程度,或者受污染的类型,有利于人们对水质变化的调控。

3.2.2 净化水质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向水中释放大量氧气,有利于水中保持较高的溶解氧含量。水生植物对水体内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可以起到较好的净化水质的目的。

水生植物穗花狐尾藻和黑藻对多数重金属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刺苦草和密齿苦草对铜有很好的吸收和沉降能力;水葫芦、石菖蒲、香蒲具有去除总磷的能力,菱白具有较强的吸收氮、磷的能力,芦苇具有较强的输氧能力等。

3.2.3 抑制浮游藻类

栽种水生植物后,水生植物同浮游藻类竞争营养物质以及所需的光热条件,分泌出抑藻物质,破坏藻类正常的生长代理功能,迫使藻类死亡,以防止其带来的毒素。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促进沉水植物与共生菌的生长,从而进一步净化水质。

4 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配置应用

4.1 水域宽阔处的水生植物配置应用

配置应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主要考虑远观。植物配置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主要以量取胜,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角感受。如黄菖蒲片植、荷花片植、睡莲片植、干屈菜片植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等。

4.2 水域面积较小处的水生植物配置应用

此配置主要考虑近观,更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更高的要求,运用手法细腻,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水生植物配置时不宜过于拥挤,以免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如黄菖蒲、水葱等以多丛小片栽埴于池岸,疏落有致,倒影入水,自然野趣,水面上再适当点植睡莲,丰富了景观效果。配置时水面上的浮叶及漂浮植物与挺水植物的比例要保持恰当,一般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宜超过1/3;否则易产生水体面积缩小的不良视角效果,更无倒影可言。

4.3 自然河流的水生植物配置应用

河流两岸带状的水生植物景观要求所用植物材料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能充分体现节奏与韵律,切忌所有植物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河道两岸的水生植物可用溪菘、黄菖蒲、菖蒲、再力花组团;黄菖蒲、花叶芦竹、芦苇、蒲苇组团;慈菇、黄菖蒲、美人蕉组团;芦竹、水葱、黄菖蒲、花叶芦竹、美人蕉、干屈菜、再力花、睡莲、野菱组团;水葱、黄菖蒲、海寿花、干屈菜组团;黄菖蒲、菖蒲、水烛、水葱、睡莲组团;水葱、海寿花、睡莲、再力花、野菱组团等。

4.4 人工溪流的水生植物配置应用

人工溪流的宽度、深浅一般都比自然河流小,一眼即可见底。硬质池底上常铺设卵石或少量种植土,以供种植水生植物绿化水体,此类水体的宽窄、深浅是植物配置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应选择株高较低的水生植物与之协调,且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只起点缀作用。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体现水生植物自然之美。

水生植物配置应用方式单一或结构不合理,会影响水体景观效果。如在一些水景中水生植物配置单一呆板,观赏价值较差。应配植多种水生植物,构成挺水、浮水相呼应,水生、陆生相协调的植物配置格局,结合湖岸变化,才能共同构成和谐的生态景观。

猜你喜欢

沉水植物菖蒲睡莲
你好,睡莲
睡莲盛放
端午节令,明辨菖蒲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沉水植物生长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睡莲
沉水植物种植工程实施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以武汉紫阳湖为例
室雅菖蒲清
睡莲
养菖蒲